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疾病防治

睡眠相關性小兒癲癇

導讀:睡眠相關性癲癇發生於睡眠期,表現也多為發作性,可伴發精神不振或行為異常等。常見症候包括睡眠中突然睜眼、喚醒,或有驚恐表現,多伴肌張力不全或其他運動障礙,少數病例出現睡眠相關性攻擊性行為。

癲癇是小兒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睡眠是癲癇臨牀發作和異常放電的重要激活因素。臨牀上任何癲癇發作均可發生於睡眠中。研究表明,大約25%~30%的癲癇發作主要出現於睡眠期。

在國際抗癲癇聯盟1989年發表的癲癇和癲癇綜合徵分類中,有些癲癇綜合徵主要或全部發作於睡眠期。例如,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BECT)、覺醒期全身性強直陣攣癲癇、癲癇伴慢波睡眠期持續棘波(CSWS)等。近年研究證明,額葉癲癇也更多地在睡眠期發作,典型的例子如常染色體顯性夜間額葉癲癇(ADNFLE),其發作幾乎均發生於夜間睡眠中。某些特殊的癇樣放電式樣也多見於睡眠期,例如睡眠期癲癇電發放持續狀態(ESES)。ESES可見於多個癲癇綜合徵,例如癲癇伴慢波睡眠期持續棘波、BECT、Landau-Kleffner綜合徵等。

睡眠相關性小兒癲癇

睡眠相關性癲癇和發作性睡病、夜驚、夢魘、OSAS等睡眠障礙具有諸多共同點。均發生於睡眠期,表現也多為發作性,可伴發精神不振或行為異常等。但治療原則迥異,預後也有很大差異。睡眠相關性癲癇一旦確診,一般需進行正規抗癲癇治療,否則反覆發作有可能影響神經精神功能。而其他睡眠障礙,如夜驚、夢魘等,則一般勿需特殊治療,大多具有自限性特徵。有些睡眠障礙如發作性睡病、OSAS,雖需要給予藥物或器械干預,預後也大多良好。因此對睡眠相關癲癇的認識主要在於與其他常見睡眠障礙的鑑別診斷,以避免錯誤的治療。

鑑別診斷的基本要點首先是熟悉上述疾病各自臨牀特徵,確診的關鍵方法是腦電圖檢查,特別是自然睡眠腦電圖或長程腦電圖監測。最好能同時進行PSG檢查,一方面對一般睡眠障礙可協助診斷,另一方面對睡眠相關性癲癇可增加癇樣放電的檢出率,並有助於判斷其與睡眠週期的關係。在某些睡眠相關性癲癇,癇樣放電頻率與睡眠週期關係密切。我們對BECT癇樣放電的晝夜規律研究證實,發放頻率在清醒期平均4.5次/分,而在全夜的NREM期則高達27~50次/分,部分病例出現ESES的特徵,REM睡眠期異常放電也可達20次/分以上。Landau-Kleffner綜合徵也可見到類似的晝夜發放規律。

既往多數ADNFLE被誤認為夜驚或其他睡眠障礙。其主要臨牀特點是夜間睡眠中變異很大的行為異常。常見症候包括睡眠中突然睜眼、喚醒,或有驚恐表現,多伴肌張力不全或其他運動障礙,少數病例出現睡眠相關性攻擊性行為。全夜可頻繁發作,可多達數十次。發作時腦電圖約30%病例見額區為主的發作期異常放電,約半數病例僅表現為前頭部節律性慢波,10%的病例發作期腦電圖顯示瀰漫性背景活動變平。白天清醒期腦電圖僅11.8%出現癇樣放電。PSG監測證實,本病發作發生於慢波睡眠期(NREM第2~4期),清醒期可有少量發作。半數以上的患兒日間有神經精神異常表現,包括晨起喚醒困難、疲乏和日間過度嗜睡等。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澳大利亞一個大家系的研究發現位於20q13.2~13.3的CHRNA4基因突變與本病有關。文獻報告的治療藥物包括卡馬西平、氯硝西泮或拉莫三嗪等。多數呈現顯著療效,表現為發作明顯減少甚至完全終止,日間清醒期的不適主訴減少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