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健康常識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見一個就自來熟的那種,現在的我們更喜歡獨處在一個小房間裏面,不被他人打擾,一起來看看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1

一:變得不想説話,是因為看透了,活明白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禍從口出”,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把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話越多,風險越大。

而這些話少的人,每一句話都是深思熟慮,在腦子裏舌頭尖過了無數遍才會出口,自然也降低了很多“禍從口出”的風險。

如果這樣的一份謹慎,就算事業的開端不一定會那麼容易被賞識,但最起碼可以守得住自己的位置,不會輕易犯錯被踢下去。

站得高是本事,站得穩同樣也是一項技能。

二:變得喜歡獨來獨往,是因為內心成熟了,強大了

除了不喜歡説話以外,還有些人漸漸不喜歡跟人交往,他們漸漸告別了無用社交,開始專注於自身。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跟自己單獨相處,也會覺得特別放鬆,特別自在。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

現代人總是節奏很快,壓力很大,像一台機器一樣不停地運轉。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只想好好珍惜休閒的時間,哪都不想去。

如果出去聚會,會很麻煩,如果有人來家裏做客,會更麻煩。

除了浪費時間,費心費力以外,有時候跟人交往未必能有好的結果,比如你真心待人,結果卻換來了辜負和背叛。

比如你百分百信任一個人,對其無話不談,結果卻發現,他轉身就把你的祕密告訴了別人,原來在他眼裏,你只是一個笑話罷了。

這樣不對等的感情,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和消耗。

正是因為曾經吃過虧,受過傷害,才會有那麼多的人,越來越不信任他人,也不敢輕易的'交朋友。所以他們喜歡獨來獨往,跟自己相處,不僅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還可以專注於自身,好好地提升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話少的人,往往活得很清醒,喜歡獨處的人,往往內心很強大。

如果一個人變得越來越不想説話,變得獨來獨往,不喜歡跟別人來往,那麼不要小看他。他已經變得成熟了,徹底活明白了。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2

1、看透了人情冷暖,明白多説無益

沉默這個詞,聽上去有些憋屈,似乎只有經歷了打擊,才會讓一個人變得沉默寡言。

的確,有些人的沉默,是出於無奈和妥協,但對有些人來説,沉默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忙碌的生活,除了家人、愛人和朋友,很少有人真正關心自己,真心希望自己過得好。

你説你很苦,會有人告訴你,Ta 比你更苦,你這算不了什麼;

你宣泄委屈,會有人不屑地説:“多大點事,至於嗎?”;

你分享成就,會有人覺得你在炫耀,極力打壓你......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如保持沉默,安靜過好自己的生活。

被稱為“人間清醒”的楊冪就深諳這一點。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請放鬆》中,張大大問她:“為什麼生病的時候從不向他人尋求關心?”

她回答道: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 第2張

“你真的覺得別人會關心你嗎?你跟別人講這個事的時候,會有多少人感同身受?”

就算説了,也只會得到象徵性的一句“親愛的,你沒事吧”,順便感慨一下她工作真辛苦。

而生活的苦和累,只有自己能體會,也只能靠自己來承擔。

泉道君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人一旦看透了就會變得沉默,不是沒有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沒有了逢場作戲的興趣。”

與其浪費時間向別人傾訴,得到幾句敷衍的迴應,不如用這些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裏的克里斯,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沒有逢人就訴説不幸,而是咬咬牙挺過難關,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把嘴巴閉上,把精力留給自己,讓內心修煉得更強大,才是過上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

2、不擅長社交,乾脆放過自己

對一個“社恐”來説,不適應的社交場合簡直就是噩夢,就算不説話不動彈,也覺得渾身不自在。

尤其是不得不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更會產生牴觸甚至排斥情緒,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社交焦慮”。

這樣的人,往往也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渴望在人際交往中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只有好的社交表現,才會讓他們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可是越在意的事情,通常越容易出錯,就像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越害怕的事,越有可能發生。

當一個人害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不好,就會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任何一點小小的差錯,都讓他們覺得尷尬和難堪。

他們放大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表現,還有別人的反應。

別人一個異樣的眼神,他們就覺得是在向自己表達不滿;一句不鹹不淡的話語,也能在他們心裏上演一場大戲。

誰都想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可是社交能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壓力。

當這種壓力大到讓人疲於應對,有些人就會選擇“擺爛”,放棄不必要的社交。

對於不擅長的事,不必勉強自己,面對無法承受的壓力,退縮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退縮不代表原地踏步,也不代表他們會封閉自己。

在不適應的場合,他們會選擇沉默,不主動和別人交際,但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裏,他們也許是個“話癆”,在熟悉的人面前侃侃而談。

他們的理想生活,就是活得輕鬆一些,和相處舒服的在一起,不必為了刻意迎合別人,而累了自己。

3、內心有過創傷,不願敞開心扉

前段時間,泉道君給讀者推薦了一部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或聽過。

電影的主人公歐維的一生,可以説是充滿悲劇。

7 歲時母親因肺癆過世,16 歲父親意外身亡,後來住的房子也着火了,他變得一無所有。

直到遇見摯愛索尼婭,他灰暗的人生裏才開始有了光,他和索尼婭結了婚,還有了孩子。

就在他以為幸運終於降臨到自己身上時,悲劇再次發生,一場車禍奪去了索尼婭的雙腿和他們的孩子。

到這裏,他的人生已經足夠悲慘了,可誰曾想到,命運的捉弄還沒有停止。

妻子因患癌離世,沒走出喪妻之痛的歐維,又被公司提前安排了退休。

一次次對生活重拾希望,又一次次被打擊;一次次與周圍人建立感情,又一次次被切斷。

他開始放棄對生活的期待,變成一個看似不近人情、性情乖張的人。

在外人面前,他越來越沉默,不對任何人説起自己的經歷,也不愛跟鄰居來往,他唯一的傾訴對象,就是索尼婭的墓碑。

他知道,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消化,既沒人可以説,説了也沒人會懂。

只有把自己封閉起來,才不用面對新的傷害。

泉道君想説,當一個開朗的人變得沉默,很可能是經歷了一些事情,讓他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也許是至親的離開,也許是戀人的背叛,也許是事業上的失敗,巨大的打擊讓人無法承受,才會用沉默保護自己,隔絕和外界的聯繫。

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裏,充滿無助和煎熬,只有足夠真誠和有耐心的人,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打開他們封閉的心。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3

第一:感覺處理敏感度較高

所謂的“感覺處理敏感度”,是指一個人在接收到外界刺激時,大腦對信息處理的能力。

高敏感者對微妙的刺激更敏感,並且有更強烈的情緒和情感反應

通常來講,感覺處理敏感度,包括環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緒敏感和生理敏感等,這種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既有利也有弊。

因此,對於感覺處理敏感度較高的人來説,他們更容易察覺環境中的細節;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受到環境的“侵犯”

所以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在嘈雜的環境中,會感覺到身體不適,甚至真實地出現某些生理反應。

同樣,這些人也會被周圍的燈光,氣味,聲音等信息所影響。

對於普通人來説,這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對於感覺處理敏感度高的人來説,會讓他們感覺到情緒上的不安或者是煩躁等等。

感覺處理敏感度並不是個人可以隨便控制的事情,它很難打開或關閉,這幾乎是某些人身上的“特質”。

第二:智商比較高

情商高的人,往往能夠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表現得遊刃有餘。

而智商高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可能會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非常沉默,甚至想要逃避。

智商高的人,對待學術問題會更加專注,反而不太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社交上面。

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會看到類似的人物,他們雖然不是主角,但是對於科學卻有着無比的熱忱,而且智商都普遍比較高。

實際上,智商高的人並不是不喜歡社交,而是不喜歡沒有意義的社交,當進行某些學術討論時,他們可能是很積極發言的一類人。

所以對於智商較高的人來説,他們希望能夠通過溝通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閒聊。

而和這樣的人一起聊天,大多數人會覺得無聊且乏味。

第三:心理疾病

在不喜歡社交的人當中,還有一部分人是有心理疾病的,俗稱抑鬱症。

他們在這些場合中會感覺到疲憊,悲傷或者是憤怒等等,而且這些場合也會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

在這樣的場合中,患有抑鬱症的人,幾乎沒辦法享受其中的樂趣,反而會給他們帶來深深的恐懼感。

社交焦慮症會讓我們在任何的社交場合中,都感覺到不適應,在與陌生人相處時,也常常會表現出害羞,恐懼或者是尷尬等情緒。

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和別人交流 第3張

類似的還有迴避型人格障礙,也同樣會有類似的問題,因為這種性格的人,本身會帶着自卑和自閉的'症狀。

因此,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幾乎在任何的社交場合中,都會表現出不適應。

第四:阿斯伯格綜合徵

阿斯伯格綜合徵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發育障礙,比較常見的症狀有人際交往困難,語言交流困難,行為模式刻板儀式化,興趣愛好侷限特殊,運動笨拙。

這一類人羣並不太容易區分,因為當我們和他們相處時,他們僅僅是表現出類似於內向的特徵。

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本身就是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

而且根據調查顯示,這種綜合徵的患病概率大概為0.07%,也就是説,平均每一萬名新生兒中就會有7名是患者

所以,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常見病。

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在與某個人交流時存在障礙,或者是對方總是做一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那麼我們要學會區分,對方可能並不是故意這麼做,他可能就是一名阿斯伯格綜合徵病人。

第五:自尊心低

還有一類人不喜歡社交環境,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他們覺得自己不配參與。

這是一種很強烈的自卑感導致的結果,因為自尊心較低,所以在參與類似的社交活動時,他們可能表現出拒絕或者是不舒服。

這主要是來源於他們的低自尊,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問題。

這種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會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可能是因為別人的一句好評而開心一整天,也同樣會因為別人的一句差評而難過很多天。

這種低自尊的現象,讓他們可能很難在社會中被重用,更很難與別人交朋友並建立關係。

第六:缺乏社交技巧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不喜歡社交,也並不是因為存在疾病,而是因為本身就沒有任何的社交經驗,更缺乏社交技巧。

當我們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我們會發現很難和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

而我們在和別人交流時,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就把別人給得罪了。

我們或許會嘗試解決這種尷尬局面,但是卻常常越做越糟,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缺乏社交技巧。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