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健康常識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內耗,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一些傷心的事情時,這種內耗更加嚴重,經常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學習和人際關係,説到底這些東西都是你的潛意識在作怪。一起了解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1

【問題現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有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我們大多數人普遍經歷過這樣一種情況。

當我們試着控制自己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起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

【消極狀態】

並且這種思維上的反彈效應在人處於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

因為我們放我們煩躁焦慮時會更想擺脱令我們煩惱的東西,可我們越想擺脱,越去壓抑它,反而會更難忘記

【白熊效應】

這種情況正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也叫後抑制反彈效應。

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諷刺性反彈】

這種反彈很具有諷刺意味,當我們試圖擺脱某種想法時,它卻會像迴旋鏢一樣飛回來。

其實這種原理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什麼失眠患者越想睡着卻越清醒,失戀的人,總提醒自己要忘記對方,但卻更難以忘記。

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由此問題產生。為什麼壓抑想法行不通?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結果卻適得其反?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妙的反彈是因為當我們在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進行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這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
  

【強化真實性】

反彈效應會進一步導致想法的強化,使想法本身變得更加可信。

因為當人試圖不去想某件事,它就會一直縈繞在你腦海中。

這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這個想法會持續得到關注並使人相信它的真實性,但想法本身是由於思維上刻意控制後強化的,因此易於使大腦誤判它的真實性。

對於人來説當一個想法頻繁出現、難以擺脱時,大腦會很自然地認為它是需要關注的重要消息。

因此,當人急於擺脱某種想法,它就會捲土重來充斥你的大腦,當它再一次迴歸的時候,就會使我們做出錯誤的理解。

因為你不願意去想它,所以它再次出現在你腦海中就顯得別有意味,因為這種反彈背後向大腦傳達了一層潛在含義:“這個想法是重要的值得你關注的”。因此,人們更可能相信它是真的。

但我們要明確理解:是人越想擺脱某種想法,才使這種想法越可能回到意識中,但這並不意味着這個想法本身是真實的,也不代表着這個想法很重要。

為了應對此種情境,我們最好記住一條:“想得多並不一定代表什麼,尤其是在你壓制想法本身時”。

【方法】

説來有違常理,對此情況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再壓制這種想法,放棄對它的控制,順其自然。

當我們不再試圖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和情緒時,它們也就不會再來煩你了。

由於人腦的特殊性,越壓制想法反而會激發它向你反抗的力量,反過來説,當你允許自己去想一件事,任由它發生,自然會減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這其實也啟發了我們一點,有時放棄控制內心的感受反而是最有助於內心感受的方法。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2

你中了“諷刺性反彈”的效應,越是不要想某件事,就會越去想這件事

越是在腦海之中告訴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或者去吃某個食物,或者去想某個人,就會控制不住地去想那件事,某個食物,或者某個人,反彈得更加厲害。

特別是在個人緊張的情緒之下,或者是在心煩意亂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

其實這是一種名為“諷刺性反彈”的行為,當人們試圖擺脱某種想法時,它卻像飛鏢一樣,“嗖”地飛回來了。

當人開始壓抑自己的本能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諷刺性的反彈效應。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做過實驗,他告知大學生“請在接下來的5分鐘之內,不要去想白熊”結果接下來的這些實驗者大學生就越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白熊,尤其是叫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的時候,腦海之中總是控制不住地自己去想白熊,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15分鐘,實驗結果正如我們所見,越是不去想它,我們就會越想想到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我們都是越是讓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去做某件事就越是想去做,似乎是越壓抑它,它就反彈得越厲害,適得其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跟大腦如何地去處理這個問題有關。

當這件事出現的時候,大腦的思維會把它當成兩套系統去處理,一方面大腦告訴你不要去想這件事,而另外一方面大腦則“監督”着你的行動,監督你有沒有在想這件事。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 第2張
  

它會去尋找各種證據、資料搜刮着你大腦之中的活動,證明着你沒有去想這件事。這個過程是自動運轉,它將會耗損你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所以你在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大腦就是越是會想到某件事,或者去做到被壓抑着的某件事。

只要你壓抑自己了,大腦的另外一半的系統就會自動開啟“監督”的模式去監督它,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

等於是另外的一半大腦在時時刻刻地提醒你被自己壓抑着的這件事,所以人就會出現“越是控制、壓抑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就越去想某件事”的這種情況,人們努力想做的某件事也隨之而失敗了。

怎麼避免這種情況?

那怎麼才能夠擺脱這種情況的出現呢?提出這個理論的人,韋格納也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放棄掉壓抑自己的想法。

就是當放棄掉自己對某件事的控制,不要嘗試着去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它,它就不會來找你了,也就是説允許自己去做某件事,反而會減少想起它的可能性,所以不要去壓抑着它,放棄掉不去想它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能夠輕鬆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曦説:所以説,與其控制着自己不去想它,越壓抑着自己不去做某事,倒不如放鬆自己,解開自己的壓抑,允許自己去做某事,放開那些被壓抑着的想法,就不會啟動腦海之中的“監控”系統,相應地也就不會去“激活”這件事,自然而然地,久而久之人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了,徹底地去讓自己做到不去做某件事了,那些煩惱的事情也就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3

讓自己忙起來也就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方法有很多:

你可以找一件很容易就能投入的事情,比如看書、聽歌或者運動。

或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找一件自己非常喜歡,一做就能開心起來的事情,比如美食、寫作、DIY等等。

又或者去做一件你一直想做,但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比如考一個資格證,學一門新技能等。

然後把這些事情寫下來,貼在最醒目的地方,一旦你閒下來,就去做紙條上的這些事,注意力就不會總是集中在自己的情緒上,胡思亂想也會越來越少。

明確自己的目標

生活中,大多數人胡思亂想的根源,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迷茫,所以焦慮,然後就經常胡思亂想。

所以第二個方法就是給自己定一個明確,並且切實可行的目標 。

為什麼越不想想越去想 第3張
  

比如説:

我要在三個月內減掉肚子上的贅肉;

或者我要在年底前考個資格證;

又或者三個月內我要換個手機等等。

這些明確的小目標,當你確定之後,就會想辦法去實現。

等到實現一個目標之後,再確定下一個目標,這樣不斷地循環下去,胡思亂想的內耗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當然,光有目標還不行,必須強迫自己去行動,不然再多的目標也無濟於事。

打敗自己的潛意識

我們大多數的行為和思想,都很難擺脱潛意識的.束 縛,想要打敗潛意識,那就需要跟他對着幹,用反向思維去思考。

比如:

當你的團隊出色完成一項工作任務以後,領導表揚了所有人,唯獨沒有提到你。

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一定會憤憤不平,覺得領導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

或者是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等等,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這就是我們潛意識的思考方向,想要打敗它,我們就必須從反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比如:

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當做是領導的考驗;

或者是因為自己優秀得太明顯,不用領導特意表揚等等。

説到底,就是用自己的理智大腦,把自己的思想引導到積極正面,並且能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養成這種思維習慣,胡思亂想就會越來越少。

標籤: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