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在他人眼中,這類人常被誤認為是懶散不積極,但只要他們對於一件事情認真投入,絕對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最佳典型。一起看看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1

聖母型人格特徵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穩定的行為特徵和傾向態度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上稱那些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稱之為是“聖母型人格特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聖母病”。

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認為,只有無限地迎合他人的喜好,才可以收穫他人的認同與好感,即使內心千萬般的不願意,也難以拒絕。

缺乏自我暴露

在表面上來看,無條件的順從、無限的迎合與無處不在的奉承,確實有利於維護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

但是,實際上他們忽略了人際交往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那就是“自我暴露”,缺乏“自我暴露”,長期刻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想法與需求,其實是非常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為,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是不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有一句俗話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裏消亡”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方面,缺乏這種“心理暴露”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換言之,就算可以建立起一種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也難以維持長久,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種人格特質具有危險性嗎?

通常來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潛意識中是很難能夠百分之百地相信某個人的,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習慣於隱藏自己真實的自我,在交往中始終停留於表面的形式,很少有人可以走進他們的內心。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這直接地導致了身邊的人無法瞭解他真實的想法,和他真實的需求,這無疑是人際交往之中最難以琢磨和可怕的,因為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希望能夠交人交心。

壓抑本能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角度來看,就算人們可以強行的壓制自己的`本能和想法,這些本能和想法也會通過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本能和想法積壓的越深越久,那麼爆發時的程度就會越大。

所以,對於那些具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來講,他們往往將自己心理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堆積起來,把憤怒和不滿的負面情緒也積壓在內心之中,一旦時間長了,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

而這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生活中通常與人的交流都比較少,所以,這些堆積在心中的不滿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就很有可能在某一個瞬間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很有可能是不理性的,很有可能會傷及身邊的人。

例如,在某些社會新聞的極端案例之中,有很多恐怖事件、反社會案件的罪犯,都是那些在生活之中非常老實的人。

在生活之中,他們都會積極地滿足他人的要求,但是俗話説得好“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一旦這些非常老實的人喪失了理智,情緒爆發,就會做出讓人們難以想象的事情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析的話,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就是極具危險性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發現自己擁有這種“聖母型人格特徵”,就應該嘗試多多地的與他人溝通,訴説一下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感受、所需等等。

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具有這種性格特徵,就需要盡力地開導他們,使他們放下戒備,對你敞開心扉,多多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和真實想法。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2

自我價值感:心理失衡

心理學家提出,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倘若個體失去了自我價值感,內心將會失去平衡,從此陷入緊張、焦慮、恐慌等惡性循環的心理體驗之中,惶惶不可終日,難以走出。

這類人從表面上來看,能夠良好地維護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點。

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人,無法從日常生活中領略到美好的樂趣,不願麻煩別人,也不敢去憧憬希望。

他們在人際交往之中,往往表現得自卑,內心又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重視,極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一個負面信息都會給他們帶來強烈的衝突。

這種人格特質存在危險性嗎?

一般來説,這類人潛意識裏是難以信任他人的,他們會選擇隱藏真實的自己,在交往中只流於形式,身邊的人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也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無疑是具有危險性的。

心理學家Henderson在1939年曾進行過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童年經歷可以改變自身的基因表達,基因能夠被激活或抑制,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可隨個體的感知而發生變化。

這類人的大腦回路中管理語言和情感的區域存在異常,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通過關係來獲得各種人生經驗。

因而,他們的情緒表達並非是完全出自於內心,而是作為“形式”用來操縱。他們需要較為強烈的體驗才能夠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總是用行動來代替語言,這一特徵也體現在他們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依戀上。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第2張
  

考拉型人格在青年、成年交接期或多或少具備典型的全能感,不擅長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使是他人的請求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他們也會勉強自己答應下來,然後違背內心意願去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

愛的憂慮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慮》中寫道:“我們認為,對6個月內的嬰兒必須表現出愛和關注,這樣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卻不能適當地給予慰籍,就會逐漸削弱孩子的信心。”

心理學家們的相關研究還發現,一個2-3歲的孩子,如果和重要的撫養者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也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心理損傷。

他們成年後,會很少交流自己的內心情緒,無論在外界遇到什麼困擾,也只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在黑暗中獨自摸索。

因此,對於具有考拉型人格的人來説,他們長期壓抑自身感受,把焦慮和憤怒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這些負面情緒在一個衝擊點上會吞噬自我。

他們缺乏與人溝通的意願,那些被壓抑的情緒,終有一日會突然爆發,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嚴重傷害。

比如:2018年8月末,“上海殺妻藏屍案”終於宣判,被告人以故意殺人罪被一審判處死刑。

案件發生在2016年10月中旬,兇手朱曉東與妻子楊儷萍發生爭執。朱曉東用雙手扼住妻子的脖子,活活將其掐死。隨後,他並沒有選擇報警自首,而是將妻子的屍體藏於冷櫃之中。

在這種角度上來看,這類人格特質不安全因素極高,是具有危險性的。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3

1、「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當我們還在母體的時候,周圍一片黑暗,卻很温暖,所以黑暗未曾給我們帶來恐懼。而當我們離開母體後,雖然擁抱了光明,卻遭遇了難以適應的一切。

對剛降臨人世的嬰兒來説,如果沒有得到親人的迴應,便意味着恐怖。

若不幸地,長期得不到及時的迴應,那便是帶着恐懼的一片黑暗,會在嬰兒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絕望,那是距離死亡最近的絕望。慢慢地,絕望變成了本能,演化為一種人格底色。

而這一切,就像一種潛伏的病毒一樣。它會在個體最脆弱的時候,出來侵襲甚至將人完全吞噬,它來得毫無徵兆,甚至沒有原由。

為了防禦這種極致黑暗帶來的死亡般窒息感,一部分人便「進化」出了某種能力,這就是一些人口中的「不願意麻煩別人」。

2、危險的人格特質

一位心理學家曾説過:“孤獨雖是美的,但陷入徹底的孤獨,會帶來封閉,而封閉會導致最大的黑暗。“

何為“最大的黑暗”?電影《小丑》《沉默的羔羊》都給出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第3張
  

小丑對自己的心理醫生坦言“all I have is negative thoughts”(我所擁有的全部就是消極的想法),因為要符合社會的`規則與約束,小丑學會了壓抑自己內心黑暗的部分,儘量與人為善,從事喜劇演員的工作,卻每每遭人白眼,甚至同事們還總是欺負他、嘲笑他。

而《沉默的羔羊》的主人公,是一位道貌岸然、深諳人心的心理學教授,他憎恨所有要「進入他思想」的人,他的內心極致孤獨,一方面渴望被人認同,另一方面又吞噬掉所有洞悉他內心的人。

在嬰兒時期就沒有被好好被疼愛的他們,帶着恨意麪對着這個世界。由於對人的極致絕望,這恨意有時候指向別人,有時候指向自己。當他們狠狠地壓抑這份黑暗,就會呈現出對他人很友善,而對自己卻極其消極的局面,討厭自己、甚至傷害自己;而如果這份黑暗壓抑不住的時候,就會形成難以抑制的暴怒,以至對周圍人造成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