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心理疾病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在生活中,有種人,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麻煩別人,向別人求助,有什麼事都喜歡自己解決,不喜歡尋求別人幫助。下面來介紹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1

在社交關係裏,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不願意麻煩別人,即便對方是你的親戚,朋友,當你向他們提出某些要求,希望獲得幫助的時候,也會覺得“十分別扭”,心裏面很難受。

在你的社交準則裏,有這樣一個念頭:你不願意麻煩任何人,因為麻煩了對方,就意味着“欠下了很大的人情”。

這個世上,有很多感情:親情,愛情,友情,人情。

其中,最難償還的感情莫過於人情。

父母對你的好和愛意,你可以用漫長的人生一點點償還,等父母老了,給予父母最好的養育之恩。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伴侶直接的愛情,往往是“相互的”,你愛他的同時他剛好也很愛你。

至於友情,友情則是另一種形式的感情,彼此三觀一致,生活圈子接近。

但是人情這東西,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説,會成為他們心頭的一刀刺。

每次都會想起,恨不得立馬給對方更多的好來償還這份“人情債”。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麻煩別人

第一:與“低自尊”有關

心理學上將人們的自尊心,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之分。

對於高自尊的人而言,他們有着更強烈的自信心,無論是在社交還是在工作生活中,都會憑藉着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他們內心的力量強大,自己完全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的準則裏,毫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而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説呢?

他們抗拒社交,在社交中表現得“畏畏縮縮”,總是擔心別人議論他,瞧不起他。

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擔心被對方拒絕,無法接受被人拒絕的事實。

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特別不願意麻煩別人。

低自尊對應的是“自卑感”,也可以理解為“自尊心過於強烈”,導致情緒敏感。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第2張

第二:不喜歡互相麻煩

有些人,正在以“生性涼薄”的姿態面對生活與社交。

在他們的社交觀念裏,往往是這樣的想法:“我不會主動去麻煩別人,所以也不希望被人來麻煩我。”

本質上來説,這樣的人“生性涼薄”,不想與他人產生過於密切的接觸,對待社交保持“拎得清”的態度。

其實,我反倒是很欣賞這樣的人,因為他們勇敢,有勇氣。

可現實卻是:人畢竟是羣居動物,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裏,如果你主動不跟外界產生接觸,那就意味着你要獨自一人面對人生。

最現實的`例子莫過於:

遇到某些棘手的事情你解決不了,孩子要上學讀書等問題,你想要麻煩別人,卻發現沒人可以麻煩。

第三:有些人認為,麻煩別人這件事更浪費時間

比如:

你打算搬家,明明找個搬家公司幾百塊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但你最終卻選擇招呼身邊的親戚朋友來幫你搬家。

然後,你打包好的東西,被朋友們堆放在新家的各個角落,最後你費了很多功夫才找出來。那麼多朋友來幫忙,你得去酒店請人家吃飯,又是買酒,又是飯菜。請人家吃完飯,人家心裏還時刻記得:“你欠我一個人情”。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第3張

你看,到底哪種選擇更省心省力,哪種選擇更能降低你的成本?

因此,很多人之所以不去麻煩別人,就是因為他們知道麻煩別人,更浪費時間、精力、金錢。這是社交關係中的真理。“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千萬不要輕易動用你的人情關係。”

第四:為了不被拒絕,所以他們不會麻煩別人

這種感覺,就像喜歡一個人的樣子。為了不被喜歡的人拒絕,所以他放棄了表白和主動的機會。

總有一些人,他們潛意識裏對人際關係是“悲觀”的心態。他習慣認為自己會失敗,自己不被別人喜歡。可他們卻沒有想過,這樣的心態一旦產生,那就在社交中處於被動的姿態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社交焦慮”。

焦慮的人在社交中,往往是這種狀態:不麻煩別人的初衷,就是不希望看到自己被拒絕後的尷尬場面。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2

聖母型人格特徵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穩定的行為特徵和傾向態度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上稱那些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稱之為是“聖母型人格特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聖母病”。

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認為,只有無限地迎合他人的喜好,才可以收穫他人的認同與好感,即使內心千萬般的不願意,也難以拒絕。

缺乏自我暴露

在表面上來看,無條件的順從、無限的迎合與無處不在的奉承,確實有利於維護自己與周圍人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第4張

但是,實際上他們忽略了人際交往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那就是“自我暴露”,缺乏“自我暴露”,長期刻意的壓制自己的情緒、想法與需求,其實是非常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為,長時間負面情緒的累積,是不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有一句俗話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裏消亡”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方面,缺乏這種“心理暴露”不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換言之,就算可以建立起一種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也難以維持長久,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種人格特質具有危險性嗎

通常來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潛意識中是很難能夠百分之百地相信某個人的,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習慣於隱藏自己真實的自我,在交往中始終停留於表面的形式,很少有人可以走進他們的內心。

這直接地導致了身邊的人無法瞭解他真實的想法,和他真實的需求,這無疑是人際交往之中最難以琢磨和可怕的,因為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希望能夠交人交心。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第5張

壓抑本能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角度來看,就算人們可以強行的壓制自己的本能和想法,這些本能和想法也會通過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本能和想法積壓的越深越久,那麼爆發時的程度就會越大。

所以,對於那些具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來講,他們往往將自己心理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堆積起來,把憤怒和不滿的負面情緒也積壓在內心之中,一旦時間長了,這些負面情緒就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

而這些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在生活中通常與人的交流都比較少,所以,這些堆積在心中的不滿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就很有可能在某一個瞬間爆發出來,這種爆發很有可能是不理性的,很有可能會傷及身邊的人。

例如,在某些社會新聞的極端案例之中,有很多恐怖事件、反社會案件的罪犯,都是那些在生活之中非常老實的人。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 第6張

在生活之中,他們都會積極地滿足他人的要求,但是俗話説得好“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一旦這些非常老實的人喪失了理智,情緒爆發,就會做出讓人們難以想象的事情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析的話,擁有“聖母型人格特徵”的人就是極具危險性的。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發現自己擁有這種“聖母型人格特徵”,就應該嘗試多多地的與他人溝通,訴説一下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感受、所需等等。

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具有這種性格特徵,就需要盡力地開導他們,使他們放下戒備,對你敞開心扉,多多傾聽他們的內心感受和真實想法。

綜上所述,我們在生活中,切記不要一味的順從他人、迎合他人,要正視自己的內心,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要過多地把負面情緒堆積在心中,合理的排解才能使我們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