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教育 > 兒童讀物

【熱門】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認識物體的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等兩課。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知道常見的幾種運動方式,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物體運動的測量要求學生會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會計算物體平動的速度,會進行有關汽車、火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計算。還要求瞭解我國鐵路發展的一些情況,比如我國鐵路的發展史,旅客列車現在的速度等。

本單元計授2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物體的運動

教學內容:教材第51~56頁。

教學目標:會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知道幾種常見的運動方式。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板書 物體的運動

2、吟誦導語

陀螺轉轉,鞦韆蕩蕩,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歡暢。

動和靜,快和慢,如何去判斷,怎樣來測量?

3、物體運動簡介:物體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鳥在天空飛,魚在水裏遊,車輪轉動,日月運行,有的物體運動方式簡單,有的.物體運動方式複雜。我們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在運動呢?比如你坐在火車上,看見旁邊的一列火車在動,你可能一開始還確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車在動。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雲朵間走得很急,有時甚至是向東走的,這是真的嗎?要弄清真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物體的運動”。(板書:物體的運動)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你走在馬路上,汽車擦身而過,你會感覺到“汽車真快”,蝸牛慢慢爬上牆壁,你會替它着急,我們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呢?

2、活動1 物體的運動(參看第53頁圖)

你見過這些情景嗎?圖中的物體都有一個共同點,位置在不斷變化。位置在不斷變化的物體就是在運動。

3、觀察撐杆跳高運動員在跳高過程中的位置變化(第54頁圖)。

4、活動2 物體的運動方式

常見物體運動方式有平動、轉動、振動等。

舉例:輪船航行、運動員賽跑等是平動;機器、車輛輪子等的運動是轉動;鐘擺、鞦韆等的運動是擺動或振動。(鼓勵學生例舉生活中見到的運動的例子)

5、填表(第56頁)

6、活動3 做各種方式的運動(參照第56頁材料圖,用圖中材料做平動、轉動、振動等)

三、小結

四、作業

觀察一個運動過程,並描述出來,説説物體的位置變化(如運動的悠悠球、行進中的自行車等)。

第二課時 物體運動的測量

教學內容:課本第57~61頁。

教學目標:會測量平動物體的運動速度,會進行有關速度、時間、路程的計算,初步瞭解我國鐵路的發展歷史。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公里上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奔流不息,鐵路上列車鳴笛飛駛。自行車和摩托車比,摩托車快得多。但摩托車究竟有多快呢?本節我們就要探究一個問題:物體運動的測量。

二、新課講授

1、提出問題:怎樣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

2、活動1 小車有多快?(參看第58~59頁內容)

3、活動2 比比誰跑得快

在操場上量出50米的路程,記錄每個同學跑完50米所用的時間,再計算出每個同學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經過同樣的路程,用的時間越短,物體運動得越快,運動的快慢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運動就越快。(根據活動2的記錄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學,計算出他的速度,並總結速度計算公式)

5、速度計算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速度的單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時”等,分別讀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時”等。

6、拓展 列車現在在哪裏?(參看第60~61頁圖表,分別計算出列車到達長沙、武漢、鄭州等的大致時間)

①先計算出T16次列車平均每分鐘行駛多遠,再計算出火車到各站的時間。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時49分

16:52+6時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時18分

16:52+10時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時28分

16:52+15時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計算出的時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

站名 廣州 長沙 武漢 鄭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時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據這個表即可判斷列車任何時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時,列車在鄭州與北京之間。

7、資料(上網查看) 我國鐵路的發展

鐵路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1997年以來,我國鐵路連續進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國的旅客列車時速已經達到了每小時160千米,中國鐵路正大踏步走向現代化。

三、小結

四、作業

根據T16次列車到站時刻表判斷晚上12:00T16次列車的大致位置。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繫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繫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鋼尺、4個同樣的被子內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紙、1根橡皮筋、3個長短不同的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課我們要繼續來研究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避免尺子與桌子發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係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重複3次,並記錄下表。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並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3、分組實驗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鬆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鬆,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頁,分為“自制水稜鏡”、“製作牛頓盤”2個部分。

學生們在驚詫於雨過天晴時彩虹的美麗,但卻未必能解釋雨後為什麼會產生彩虹?學生們知道彩虹由7種顏色組成,但卻未必能解釋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樣形成的?本課意圖利用三稜鏡與牛頓盤的製作和使用,讓學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稜鏡。

教材首先將一束陽光投射到三稜鏡上,讓學生觀察產生的現象。學生們將可能會觀察到三種現象:一是陽光被稜鏡的一面反射到牆壁上,我們會看到一塊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稜鏡的陰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被折射出來的彩虹。讓學生描述並解釋觀察到的這幾種現象,他們可用光的反射來解釋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釋彩虹形成時,就遇到了障礙。於是教材提供了這樣的解釋:“陽光穿過透明的稜鏡時,光的路線會發生改變,被分解為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我認為在實際教學應該注意兩方面的事項:一是如何讓外界的陽光引到教室內來,第二是如何從鏡子反射陽光過渡到稜鏡折射陽光。)

這種現象如果能被學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現,那是多麼愉快的事。於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製作太陽光譜的活動——製作水稜鏡的活動。在製作水稜鏡時,學生還可能觀察到水中的硬幣、鏡面的折射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光的折射現象,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我認為教材中這種製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並且效果比較好。而水稜鏡分解陽光,我們可以做成模擬實驗。可以用手電筒的光替代陽光,水稜鏡替代三稜鏡,白紙替代牆面。這樣的改變一方面可以解決這節課受陽光限制的侷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經歷模擬實驗的產生與設計過程。)

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現象,分析其中的光學原理,並利用這種原理創造性的再現天空中的彩虹。

這部分的內容,是這節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製作牛頓盤。

白色的太陽光(姑且將陽光的顏色稱為白色)通過稜鏡能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那麼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面臨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怎樣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過程,他們應該下一個真假判斷,再通過設計實驗加以驗證。設計實驗的過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雖然教材中沒有要求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但在出現牛頓盤製作之前,教師還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相信學生們會找到驗證的方法,他們可能會想方設法地製出7種不同顏色的光,再將這些光同時用鏡面反射到同一個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顏料將它們混合在一起(這時他們看到的卻是黑色)。

牛頓盤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將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製作牛頓盤的活動可稱得上是一個“工程”。因此我們可讓學生在課外事先剪好7個不同顏色的圓片,或者由教師直接提供牛頓盤。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思考“顏色的排列順序、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看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以求觀察與研究的結合。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製作水稜鏡,並利用水稜鏡對光的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觀察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思考,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並理解“三稜鏡能夠改變光行進的路線並分解光”。

2、通過組織、指導學生製作水稜鏡和牛頓盤並觀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現象,使學生了解有關光的折射的初淺知識和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

3、通過牛頓盤對光的混合實驗,使學生對七種色光混合形成白光產生新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課餘時間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樂趣。

三、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投影儀(光源)、三稜鏡兩個、透明玻璃一塊、鏡子兩面、水稜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水盆(裝水)一個等。

2、分組材料(按四人一組準備數量):水稜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等。

3、其它材料:觀察記錄紙兩張

四、教學過程

1、觀察陽光的分解。

(1)教師提問:你們有辦法將室外的陽光請到教室裏來嗎?

(2)教師演示:利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牆壁上。

(3)教師提問:這個實驗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學生描述並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教師板畫鏡子反射陽光的線路草圖。)

(4)教師提問:將鏡子換成玻璃,又會產生什麼現象?鏡子與玻璃有什麼區別?(教師板畫陽光透過玻璃的線路草圖)

(5)教師出示三稜鏡,並讓學生觀察及描述三稜鏡的特點。

(6)教師提問:將一束陽光照到三稜鏡上,將會出現什麼情況?

(7)學生猜測、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並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8)引導語:這個實驗你想做嗎?老師這兒沒有這麼多的三稜鏡怎麼辦?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三稜鏡好嗎?

(9)教師引導並解釋水稜鏡模擬實驗:水稜鏡替代三稜鏡、手電筒替代陽光、白紙替代牆面。

(10)學生實驗:水稜鏡分解手電筒光,開成光譜。

(11)請做得比較成功的小組上台演示

(12)教師提問:要使這個實驗做成功需要注意什麼?(學生小組討論)

(13)教師提問:剛才在白紙上我們看到了什麼現象?除了光譜還有什麼?請在記錄紙上標出相應的位置?(學生小組討論,並作好記錄)

(14)教師板畫、小結:教師板畫手電筒的光穿過水稜鏡時,光前進的方向發生改變,並被分解多種顏色的光。那麼,你現在能不能解釋三稜鏡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師再小結:陽光穿過透明的三稜鏡時,光行進的方向會發生改變,被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舉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現象”。

(1)學生討論並交流以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裏看到過類似現象?

(2)引導語:沒有三稜鏡,沒有水稜鏡,我們也能用水和鏡子分解陽光。

(3)教師出示簡易水稜鏡的'製作方法,演示製作過程。

(4)教師介紹人造彩虹的簡單製造方法。

3、單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動。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當陽光透過三稜鏡照到牆面上形成光譜,如果我將牆面換成一塊三稜鏡,你想,這七種光透過三稜鏡又會變成什麼顏色的光呢?太陽光通過稜鏡分解成的多種顏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學生作出判斷,並嘗試説明判斷的依據。

(3)教師提問:你想研究這個問題嗎?(小組研討: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4)教師小結:同學們,在300年前的18世紀初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研究過這個問題,為此,牛頓還製作了實驗工具,後來稱它為牛頓盤。

(5)出示牛頓盤及製作方法,並解釋怎樣做這個觀察實驗。

(6)學生在課後,利用牛頓盤進行研究並思考: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附件一:

觀察記錄

記錄人:記錄時間

1、請記錄手電筒光透過水稜鏡在白紙上看到的現象及其位置,用小圓圈表示位置。

2、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附件二:

《利用牛頓盤來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記錄

研究提示: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時間:

牛頓盤配色方案請寫出旋轉後牛頓盤合成光的顏色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針對探究木材的特點提出觀察試驗的大致思路,並能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觀察試驗;知道探究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區分什麼是假設,什麼是事實;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2、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觀察試驗結果;意識到不合理使用木材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瞭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學重點:在探究木材特點的觀察試驗中體驗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木材

教學過程

活動一

師談話;同學們,你們觀察過家中的傢俱嗎?一般的傢俱都是用什麼做的?學生自由回答,從而導入新課。

活動二

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同學們帶來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種的木材,讓學生談談蒐集過程中的體會。

探究過程;

1、提出關於木材的問題

(1)學生自由提出問題:你想研究關於木材的哪些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講問題一一板書出來。

(3)讓學生根據研究方向進行分組,研究興趣相同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

3.對所選的問題盡心分組研究

(1)小組同學共同制定研究計劃。

(2)彙報研究計劃,其他小組提出有效計劃

(3)各小組在其他小組建議的基礎上,對原有研究計劃進行適當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師進行試驗前的指導,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提醒學生注意試驗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學生進行實驗活動

4、各小組進行實驗成果展示

(1)小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學記錄、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師、其他組同學進行適當補充。

5、進行二次交流,獲得認識。

(1)教師提出要求;對各組同學的研究進行彙總,有哪些收穫?

(2)總結;木材的共同特點。

6.認識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樹長到成才的時間材料。

(2)認識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對木材的浪費情況。

(4)小結;木材生長期長,來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創新想象有什麼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學生自由想象

(2)20年後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動

1、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分成兩組;一組觀點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製品,另一組觀點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製用品。

2、學生充分展開辯論活動

3、教師針對同學的辯論進行總結

(四)拓展活動

調查:一天中,一箇中等規模的飯店共用掉多少雙一次性木筷?照這樣計算,一年會用掉多少木材?

科學教案 篇5

板書設計: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後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範圍的關係: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麼現象?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並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自轉有什麼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公轉有什麼特點?

(3)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小動物是人們的好夥伴,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本性,可是孩子缺乏與小動物接觸的機會,通過這一個教學,讓孩子清楚小動物的睡眠特徵與人們睡眠睡眠的不同之處。

教學要點:

清楚幾種動物的睡眠方法

教學難點:

可以用完好無損的句子講述幾種動物的睡眠方法

教學預備:

1、提早請爸爸媽媽們幫助收集相關小動物睡眠的資料。

2、種種動物圖片

3、教學區裏開辦設立“小動物主題牆”請孩子把蒐集到的資料放於教學區,資源大夥兒共同分享。

教學方式:

教學遊戲法、解説法、探究發現法。

教學過程:

1、“12生肖歌”導入,孩子們唱的十分好。那孩子們喜愛動物嗎?都明白那一些動物?明白它們均是怎麼樣睡?(自由探討)

2、教師請來了幾個動物,孩子們留意看,你們認知它嗎?請孩子們正確地描繪幼兒教師展示的小動物睡眠姿勢(上節課出現的小動物圖)且效仿它們的'睡眠姿勢。

(1)馬:家馬有站着睡覺的本事,而野馬的睡覺方法則比家馬更加高一籌,它能邊走邊睡,但從來不失足。它們為快速而及時地迴避敵害,在晚上害怕無憂無慮地卧地而睡

(2)、小狗狗小耳朵緊貼於地上睡覺是由於夠小耳朵十分靈敏,一聽到輕度的聲響,便可快速靈巧的跳起來,汪汪汪地叫。

(3)、猴子總在樹枝上睡,入眠時把頭藏在雙腿間,兩臂緊抱樹幹,蜷伏成球狀,外表縮成圓團呈木錐形,與樹幹混為一體,起到隱身保衞作用。

3、童謠

啥睡覺睜著眼?魚兒睡覺睜著眼。

啥睡覺倒着退?(天鼠)蝙蝠睡覺倒着腿。

啥睡覺站着睡?小馬兒睡覺站着睡。

啥睡覺貼着耳?小狗狗睡覺貼着耳。

4、教學遊戲

勉勵孩子效仿小動物的睡眠姿勢,要求姿勢準確。教師是棵大樹孩子來效仿小馬兒靠着教師睡。教師是盜賊孩子把小耳朵貼於地面上聽到“盜賊”的步伐聲嗎?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的: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會產生變化。

活動準備: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鏽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籤,小盆,筐。

動流程:設置情景 觀察嘗試 交流討論 遊戲鞏固 延伸活動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們看,這是什麼呀?你看到了什麼?(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①.你看見了什麼?

②.教師用厚紙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電筒關掉了?光到哪裏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③.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裏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①.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

②. 幼兒發表意見並當場實驗(我發現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現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

(“光變顏色了”,“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遊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①、你們見過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台燈……)

②、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③、老師這裏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麼做出來的?

2、幼兒遊戲:用棉籤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麼樣?為什麼?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後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後會變顏色,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根據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學會通過各種感官感知種子的外觀,激發種植的興趣。

2、引導幼兒猜想種子的播種方法,並學會記錄。

【活動準備】

西瓜、西瓜籽、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導入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西瓜)

(2)它是從哪裏來的?(地裏長出來的)

(3)是怎樣長出來的?(西瓜籽)

(4)西瓜籽藏在西瓜的什麼地方呢?(西瓜肚子裏)

(5)解剖西瓜讓幼兒觀察

2、觀察

將一粒西瓜籽放在投影上讓幼兒詳細觀察。

師:你觀察到的西瓜籽是什麼樣的?幼兒描述

過渡:剛才我們和西瓜籽是用眼睛做朋友的,你們還想和他怎樣交朋友?

3、分組接觸西瓜籽,讓幼兒在看、摸、聞的過程中進一步的瞭解西瓜籽。

(1)集中,讓幼兒説説你是怎樣和西瓜籽較朋友的?(看、摸、聞)

(2)讓幼兒説説看、摸、聞到了什麼?

小結並過渡:小朋友和西瓜籽交朋友時發現了這麼多的.祕密,西瓜籽聞起來香香的,摸上去很光滑,西瓜籽還有許多的祕密,小朋友猜猜西瓜是怎樣往土裏種的。

4、幼兒猜想種子的種植方法並記錄。

結束:今天小朋友真棒發現西瓜這麼多的祕密,過幾天我們就要一起去種西瓜。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於表達和交流。

3、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交流、整理關於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於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説。(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着冶煉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兵器到鐵製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麼特別的,卻説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製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祕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説,我想小朋友們的心裏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着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麼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祕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瞭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麼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瞭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彙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麼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麼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後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形磁鐵等。)

(3)、為什麼磁鐵要做成這麼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麼作用?

(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麼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瞭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彙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説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麼有趣的小遊戲呢?自己課後去設計設計哦!

2、對於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科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知道測量氣温的方法,能夠用温度表測出當時某個地方的氣温。

(2)啦解氣象站測量氣温的工作原理。

2.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不同地點測量的温度數據中發現問題。

(2)能夠從親身經歷的活動中體會數據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願意從事收集數據工作,樂於研究自己提出的問題。

(2)有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準備:

1.空氣温度計,百葉箱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學會使用温度表。

(1)觀察温度表,認識温度表的各個組成部分。

(2)學會温度的讀寫。

(3)用温度表的模型練習温度的讀寫。

(4)重點指導零下温度的讀寫。

2.測量教室裏的空氣温度。

(1)學生測量、記錄教室內的温度。

(2)比較教室內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學生討論各組測量的結果,引導學生從數據中發現問題。

(4)學生彙報各組測得的結果,引導學生從數據中發現問題。

3.測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測量的數值,在此基礎上討論本小組測量的方法。

(2)確定測量的`地點,並對自己小組的測量結果作出預測。

(3)學生分成小組測量各個不同地方的温度,並記在P83的活動記錄紙上。

(4)彙報數據,討論測量結果和預測的結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討論測量温度的規定和百葉箱的由來。

(1)觀察P41的“一天氣温變化的記錄圖表”。

(2)思考:從表格中你能發現什麼?

(3)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總結數據中隱藏的規律。

(4)討論:怎樣測量氣温才比較可靠。

(三)課後研究:

指導學生繼續收集天氣數據,並且記錄在天氣日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