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健康常識

茶莢蒾的養護知識

盛花期:夏季

茶莢蒾的養護知識

茶莢蒾為落葉灌木,芽及葉幹後變黑色、二年生小枝灰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冬芽無毛,葉紙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基部除外疏生尖鋸齒。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常彎垂,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芳香;萼筒無毛和腺點,萼齒卵形,頂鈍形;花冠白色,幹後變茶褐色或黑褐色,輻狀,花葯圓形,極小;花柱不高出萼齒。果序彎垂,果實紅色,卵圓形有時則遙小,間或卵狀矩圓形,...

茶莢蒾的介紹

茶莢蒾為落葉灌木,芽及葉幹後變黑色、二年生小枝灰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冬芽無毛,葉紙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基部除外疏生尖鋸齒。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常彎垂,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芳香;萼筒無毛和腺點,萼齒卵形,頂鈍形;花冠白色,幹後變茶褐色或黑褐色,輻狀,花葯圓形,極小;花柱不高出萼齒。果序彎垂,果實紅色,卵圓形有時則遙小,間或卵狀矩圓形,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

茶莢蒾的形態特徵

枝幹茶莢蒾為落葉灌木,高達4米;芽及葉幹後變黑色、黑褐色或灰黑色;當年小枝淺灰黃色,多少有稜角,無毛,二年生小枝灰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冬芽通常長5毫米以下,最長可達1釐米許,無毛,外面1對鱗片為芽體長的1/3~1/2。葉茶莢蒾的葉紙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2 (~1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基部除外疏生尖鋸齒,上面初時中脈被長纖毛,後變無毛,下面僅中脈及側脈被淺黃色貼生長纖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筆直而近並行,伸至齒端,上面略凹陷,下面顯著凸起;葉柄長1~1.5(~2.5)釐米,有少數長伏毛或近無毛。花茶莢蒾為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直徑2.5~4 (~5)釐米,常彎垂,總花梗長1~2.5(~3.5)釐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5條,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有梗或無,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無毛和腺點,萼齒卵形,長約0.5毫米,頂鈍形;花冠白色,幹後變茶褐色或黑褐色,輻狀,直徑4~6毫米,無毛,裂片卵形,長約2.5毫米,比筒長;雄蕊與花冠幾等長,花葯圓形,極小;花柱不高出萼齒。茶莢蒾的花期4~5月。果茶莢蒾的果序彎垂,果實紅色,卵圓形,長9~11毫米;核甚扁,卵圓形,長8~10毫米,直徑5~7毫米,有時則遙小,間或卵狀矩圓形,直徑僅4~5毫米,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茶莢蒾的果熟期9~10月。

茶莢蒾的生態習性

茶莢蒾喜陰濕涼爽環境,較耐寒,畏乾熱。要求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在強光照下葉易萎縮,生長不良。茶莢蒾生於山谷溪澗旁疏林或山坡灌叢中,海拔(200~) 800~1650米。灌叢中,林中,路邊,落葉混交林中,山谷灌叢中,山谷林下,山坡,山坡灌叢,山坡灌木林中,山坡林中,山坡路邊,疏林中,水邊。

茶莢蒾的栽培技術

播種繁殖移栽宜在早春萌動前進行,以半陰環境為佳。

茶莢蒾的分佈區域

茶莢蒾產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福建北部、台灣、廣東北部、廣西東部、湖南、貴州、雲南、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及陝西南部。茶莢蒾的模式標本採自四川重慶歌樂山。

茶莢蒾的食療或藥用價值

護花網的醫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的依據。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囑。終極護花任務:愛自己,就從實際出發,謹遵醫囑。對於疾病,不粗心大意、不推延、不放棄希望,勇敢面對,用愛來温暖寂靜的世界,用心來呵護內心的花田。

藥用價值

茶莢蒾的根及果實可供藥用。

茶莢蒾的園林用途

茶莢蒾枝葉扶疏,瀟灑輕盈,點點白花襯托紫紅花萼,輻射狀鋪展在花序之上,組成一團團花簇,秀麗動人;果熟時粒粒殷紅,爛漫如錦。宜植地牆隅、亭旁或叢植於常綠林緣。均甚相宜。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