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健康常識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在聲音教學中,對聲音應該靠前還是靠後這個問題,聲樂界一直存在爭論。播音主持發聲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共鳴方式是以口腔共鳴為主的聲道共鳴。一起來看看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1

正確認識“靠前”“靠後”

其實,聲音“靠前”“靠後”是一種比方性質的聲樂教學術語,不是科學用語。就像我們許多常用的聲樂教學術語一樣,它並不是那麼科學,但在聲樂教學中卻有着極大的現實意義。尚家驤先生在《歐洲聲樂發展史》中是這樣註釋麗莉、雷曼學説的主要論點之一的“旋轉的音流”的:“她有時把氣流與‘音流’混為一談,其實,人的呼氣的氣流速度有限……這種説法從物理上來説是極為荒謬,然而在聲樂教學中卻起着很好的形象性比擬的心理價值,當學生想像到‘音流(氣流)’是旋轉着滾滾流出的時候,聲音就不會滯澀、呆板、無表情,相反地卻充滿生機和律動,氣息通暢,聲道通暢無阻。”既然如此,我們就仍可以大膽的用“靠前”“靠後”來對唱法進行描述,關鍵是我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共鳴訓練

(一)預熱準備

共鳴訓練可在前面互相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哼鳴"的`訓練。具體作風為先閉口發出"嗯--"音,注意閉口發音時,讓氣息通過軟齶後部,進入頭腔。這時氣息如果流向正確,可發出較為明亮的"嗯-"音的位置。這時,如果能做到"嗯-"音不隨嘴巴的開合而出現音色明暗的變化,則位置準確。訓練時採用中聲區,雙脣集中用力,下巴放鬆,打開牙關,提起顴肌。

(二)口腔共鳴

雙脣用噴法,舌尖用彈法,要有意識集中一點發出聲音,聲音沿上顎直打到硬齶前端送出。注意,此時鼻咽要關閉,不產生鼻泄露。

ā-dā-gā pā-tā-kā

山上五株樹,架上五壺醋,林中五隻鹿,箱裏五條庫,伐了山上的樹,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了箱中的褲。

這個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
  

(三)鼻腔共鳴

是通過軟齶來實現的。當軟齶放鬆,鼻腔通路打開,口腔某部關閉,聲音在鼻腔得到了共鳴。控制要領有三點:深呼吸、穩喉頭、高位置。

純a音-加鼻腔共鳴a音

純i音-加鼻腔共鳴i音

純u音-加鼻腔共鳴u音

鼻輔音+元音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

(四)胸腔共鳴

用有深度和寬度、厚度的聲音訓練胸腔共鳴。

"a"元音直上直下及滑動練習

誇大體會地練讀下列成語:

百鍊成鋼 山河美麗 中流砥柱 英明偉大 普天同慶 鵬程萬里

翻江倒海 超羣絕倫 響徹雲霄 豐功偉績 排山倒海 滿園春色

蓋世無雙 慷慨激昂 豪言壯語 千軍萬馬 深情厚誼 層出不窮

龍飛鳳舞 赴湯蹈火

小柳樹,滿地載,金花謝,銀花開。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2

拓展:播音員發音共鳴訓練

用氣推聲的發音方法雖然可以省力,但要發出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響亮悠遠的聲音,還必須在用氣推聲的基礎上,學會共鳴的發聲方法。因為生理學家告訴我們,聲帶產生的音量只佔講話音量的5%,其他95%的音量,則要通過胸膛、頭腔、口腔、鼻腔所組成的共鳴器放大產生。

人的聲道主要共鳴器官有口腔、胸腔和頭腔。這三個共鳴器的作用各有其妙處:口腔共鳴能使聲音結實清晰,胸腔共鳴能使聲音渾厚洪亮,頭腔共鳴能使聲音高亢明亮。但是,在沒有經過正確的共鳴腔訓練的情況下,一般人存在許多共鳴發音的、弊病。

① 白聲——共鳴位置過分靠前,口腔沒充分打開,好像只用嘴皮子説話,因而聲帶發出的聲音形不成共鳴。

② 音包聲——音位靠後,喉頭張開得太大,結果聲音很響,但聲母不清。這種弊病俗稱“喉音過重”。

③ 鼻音太重——由於軟齶下垂,舌根抬起,阻擋了咽喉與口腔的通道,聲音大部分從鼻腔裏出來。這也俗稱“鼻囊鼻子”。

這些弊病可以通過訓練得以糾正。以下介紹幾種簡單而實用的`共鳴訓練方法。

1、口腔共鳴訓練法

採用張口練習法。可用驚嚇張口、半打哈欠、吞嚥食物張口等方式來練習口腔張口,在氣推聲之前吸氣和同時打開口腔立即發音。經過多次反覆練習,即可獲得口腔共鳴的發音效果。

2、胸腔共鳴訓練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發音之前先做好閉口打哈欠的準備,在氣推聲的同時,胸腔打開,像雄鷹展翅的感覺;或者,做擴胸動作,體會胸腔打開,如同手風琴的風箱張開的原理。多次反覆練習就能獲得胸腔共鳴的效果。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 第2張
  

3、頭腔共鳴訓練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練習“凝目遠視”。這也就是在氣推聲之前,先凝目遠視並提小舌頭,同時用氣推聲。它有兩種效果:一是使頭腔共鳴器官——鼻竇、額竇、蝶竇等器官張開,一是“提小舌頭”,即軟齶提起,打開咽腔。多次反覆練習,即可獲得頭腔共鳴效果。

在分別做過三個共鳴器的共鳴訓練之後,最後還需將三種共鳴方法融為一體:在前三種方法的基礎上,注意做到從肚臍到口腔保持氣息的暢通無阻,頭腔、口腔、胸腔一齊打開,再用氣推聲,這樣,就能獲得“混合共鳴”的效果。這時候的聲音,聽起來就會響亮達遠。

需要指出的是,共鳴方法雖有良好的效果,在具體運用時,還應根據播音或主持時的具體感情需要,在混合共鳴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強其中一種共鳴的成分,以使播音或主持更符合情境。一般説來,表現熱情要加強頭腔共鳴,表現沉痛要加強胸腔共鳴,一般敍述要加強口腔共鳴。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3

靠後”“靠前”是因果關係

那麼,聲音到底應該是“靠前”還是“靠後”呢?我們認為“靠後”唱是原因和手段,而“靠前”則是“靠後”唱的聲音的結果。也就是説,“靠後”是對演唱者發聲時的感覺而言的,“靠前”則是客觀聽起來的聲音效果,我們要把兩種概念搞清楚。那麼怎樣做才是“靠後”呢?

凱薩里説:一定要用最少的喉部消耗發出最大的共鳴,這是唱歌的金科玉律。這就是説,我們要弄明白髮音的基本原理,要明白呼吸、聲帶振動、共鳴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發音整體結構,三者在發每一個音時都應有一種最佳的發音狀態。這種最佳狀態是鬆開喉嚨,把聲音放在咽部,發音時把衝擊點放在軟齶後面。

隨着音的升高,聲帶也在逐漸拉緊變薄,聲帶振動的邊緣也隨着縮短,這時應該使喉器穩定,同時,感覺上把音的衝擊點隨音的升高而後移,音越高,衝擊點的位置越靠後,聲帶便越能自然省力,並能保持喉部其他部位處於自然鬆弛的狀態之中。

其實,“靠後”唱的概念在中國古典聲樂中早已普遍應用

所謂的“氣行於背”“腦後抽筋”,都是與“靠後”唱法的概念一致的。這就説明“靠後”是指歌唱總體上的感覺。音越高,感覺越靠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每個音在客觀上聽起來不但是靠前的,而是統一在一個位置上的。

沈湘教授説:“‘靠前’與‘靠後’是歌唱發聲技巧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靠前’指的是打開後面共鳴腔的方法,手段‘靠後’。好的唱法應該感覺前後都有聲音。‘靠前’是聲音反射的客觀共鳴音色效果,‘靠後’主觀調整的`共鳴音色效果,這樣的聲音既明亮又豐滿。‘靠前’與‘靠後’,是歌唱者主觀想象的發聲方向的感覺。

共鳴腔體靠後的音色特點 第3張
  

如果往前唱時,聲音既明亮又豐滿、通暢,説明也用上了後面的腔體,這種‘靠前’唱法是對的;假如靠前唱時聲音不通,又‘白’又‘扁’,再這麼往前唱就危險了;另一種感覺:唱的人自我感覺聲音往後靠,如果能打開後面的腔體,得到豐滿的音響和靠前、明亮的音色,這種‘靠後’唱法也是正確的。如果‘靠後’唱的人,把聲音悶在喉嚨裏,沒有‘靠前’的明亮音色,這種‘靠後’唱法也是不好的方法。

在訓練中適度調整“靠前”或“靠後”

在訓練中,對那些聲音後倒、漏氣、聲音缺乏明亮色彩的學生,應該多用“yi ei”等閉口音來練習,使他咽壁挺立,聲帶拉緊,往“面罩”唱,使他很快恢復音色,聲音明亮有力。選擇歌曲時也儘可能選“yi”“ei”音押韻的作品,如《曲蔓地》、《生死相依我苦戀着你》《北大荒人的歌》等等;

而對於那些聲音橫、白、尖、叫喊的學生,則就要求他吸氣要深,感覺把胸肺整個的激情的擴張開,喉嚨鬆開往下沉,想象聲音是一根豎立的圓管,聲音要通暢,整體歌唱。在訓練時多用“u”“o”韻母的歌曲或旋律來練習,使他能很快感受到聲音的深厚貫通,圓潤洪亮。

總而言之,我們在訓練中應該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靠後”是原因,“靠前”是結果。好的唱法和聲音,前後都有。一個好的聲音就如同一個健康豐滿的人一樣,是有血有肉有骨頭的,一個好聽的聲音不只是一個亮音或暗音,不能只是用“靠前”或“靠後”來描述;聲音的明與暗、“靠前”或“靠後”都是相對的。

標籤:腔體 音色 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