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休閒 > 風景名勝

讓情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新觀念:建立愛的環路

讓情感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孩子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孩子的參與對於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對孩子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造成雙方腦內啡濃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循環,就像一個愛的環路。

在這個母親與孩子愛的感情繫統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母親與孩子所發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並且做出迴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迴應你喜悦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展現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現,孩子以同樣的愉悦神情迴應你。

隨着時時刻刻呼應感情,媽媽與孩子感情的連結也愈來愈深。此外,媽媽與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互動愈多,她就愈能幫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時間安靜下來,直到下一回的玩耍開始。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家長成為孩子的感情防護網,讓他學習將興奮的情緒安定下來,幫助他日後有能力處理高漲的情緒,使孩子成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家長可以怎麼做—

當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發生時,你和孩子都會經歷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則會經歷到負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動所產生的大多是負面的感覺,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的互動模式。

所有的父母都會有無法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時候,有些專家指出,這也全然是件不好的事情。事實上,它也有其價值。這種心靈不通,然後試着修補、重建的過程,是在教導孩子學習包容、彈性與建立自信,讓他了解,外界對他的感情有所迴應,而傷害是可以被修補的。

新觀念:幫助孩子化解羞恥感

研究發現,媽媽平均每9分鐘就對她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發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這可能是因為開始會爬、會走的嬰幼兒,喜歡探索充滿危險性的東西。

舊想法—

傳統的家教理念認為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護孩子安全並幫助他們社會化的副產品。他們認為應該減少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處境。

新想法—

最新的家教理論則認為,避免孩子產生羞恥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羞恥感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腦神經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處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實上可以刺激右腦的發育,這部份主要掌管創意、情緒與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覺不要太久,而且能夠跟隨着一些復原與補救的經驗—讓孩子真正受傷害的,並不是羞恥感,而是家長無法幫助孩子從羞愧中復原過來。

家長可以怎麼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恥感來促進其社會化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能讓孩子從興奮掉落到泄氣的情境(母親“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興奮

標籤:情感 成長 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