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教育 > 兒童讀物

語文課教學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教學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教學隨筆

語文課教學隨筆1

在所聆聽的三堂閲讀指導課中,我認為樑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一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樑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一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説説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本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本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本鏈接。樑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本鏈接:《世説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為了保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為最成功的莫過於鏈接《賦得永久的悔》。樑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本鏈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一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一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樑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一個殺手鐗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沉痛、哀傷的情緒,樑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彷彿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着。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麼學生一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沉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語文課教學隨筆2

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睏乏了。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高中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插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高中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繫,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

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睏乏了。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高中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語文課教學隨筆3

語文公開課是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得更嚴謹、更細膩、更充分,因此,其課堂內容的廣度及深度應是提前預測和設計時要注意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上好一節公開課呢?

一、注重平時積累,着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根本上就來源於他們比較高的綜合素質。

1、要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不斷提升教學基本功。為了提高基本功,我們可以這樣做:

(1)大量聽課。採百家之花,釀自己之蜜。

(2)資料的整合運用。在公開課之前,要充分的閲讀關於這一課的資料,為了快速的找到這些資料,平時,要注重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自己要有自己常用的網站,我們語文1-6年級,大約有課文360多篇,而且很多篇目相通。我們把一個年級段的一個課例研究明白了,就能明白了許多。

2、要有豐富的人文底藴,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對人類的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這些關係到你對文本的解讀,而文本的解讀方式又是公開課的.關鍵。

如何解讀文本呢?解讀文本,把握重點。重點是特別生動的詞和句子。

(1)看課後題。課後題就是重點。

(2)在導讀中找。

(3)語文課標中對這個年級段的要求。

(4)一遍遍讀課文,自己的感悟,讓你感動的地方。作者用很多筆墨描寫的地方。

3、要有積極的心態。教師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把公開課定位在“課”而非“公開”上,我們的公開課不是擺花架子,最終目的就是發展學生。一節課學生到底獲得了什麼。這才是關鍵4、要有良好的溝通藝術,教師的語言也依個人風格,可以侃侃而談,可以幽默風趣,依照自己的優勢而定,揚長避短。

二、細細的磨課。

每一次磨課的過程,就是我們提高的過程。找自己能接受他的教學思路的教師來聽課,一開始也許聽課的老師會提出很多修改意見,那是文本解讀的不同,後期就是教學細節的調整,指導教師的思路,我們借鑑,但是也不能沒有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更要細細研讀,慢慢揣摩。

三、面對兒童,我們要深入淺出

教學貴在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我們的語文課不要講得太大,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姓小,我們要圍繞目標,採用多種手段,紮紮實實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清楚各個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以往的知識結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上構建新的知識。熟知大綱對各年級學生的要求。

四、做到用情來上課,以情來感動學生

1、低年級老師可以多泛讀。

2、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生動、活潑、聲情並茂。要有引領性。教師的評價語要發自內心。

3、老師的體態語。不能高高在上和頻繁走動。

五、語文課堂,要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亂

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的權力,落實自主學習。同時教師也應該以一個合作學習中的首席的身份參與其中,和孩子共同學習探究。在探究當中靈活地來提出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起來。

六、課件製作。

1、字體語文書上的隸書321。

2、出現文字篇。背景簡潔明瞭,不能有小動畫,要麼空白,要麼大方。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學語言。

3、音樂聲音不能蓋過老師聲音。

4、課件文字篇開始就是課本上的字,然後學生説出來之後才變顏色。可見一上來就是紅色不可取。

七、板書。

簡潔美觀千萬別錯筆順。美觀、大方、藝術性。

在此,我也想對青年教師説幾句肺腑之言,青年教師是充滿希望、擁有活力的隊伍,也是需要努力學習和經受錘鍊的羣體,年輕就是你們的資本,只要你不斷專心研究教學,在教育這片熱土上,你--這朵豔麗之花一定會盛開!祝福你們!

語文課教學隨筆4

小學語文第四冊《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傣族人民和敬愛的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a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對小學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於“理”的説教。所以,我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徵,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並以此加以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讓學生對周總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從周總理的待人處事等細節入手,使學生被周總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動課為學生們播放了有關周總理的記錄片。在這些影片裏,描述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參加革命後表現的沉着,機智,樂觀的精神;從新中國成立後總理奔走於大江南北到他叱詫於國際外交風雲中,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地爭取外交獨立做出的貢獻。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總理赫然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在觀看記錄片的同時,在情感上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總理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互動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們可親可敬的老師了。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更是崇拜。以至於許多孩子把“這是老師説的”常常掛在嘴邊。這又為我們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課堂上,老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動的。在眾多領導人當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總理,我常常在觀看總理的影片時激動無比,我常常為我們有一位這樣的好總理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在課前,我滿懷激情地把我的這種感受和學生一起交流。我説:“總理的好是我們無法用文字去表達的。假如用老師的二十年時間換回總理的一年時間,我非常樂意。”話音剛落,教室裏響起了掌聲。一羣二年級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顯,學生在通過之前觀看的有關總理的記錄片,他們知道老師對總理的敬佩程度。學生完全和他們的老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老師對總理的愛戴,尊敬成功地轉移到學生的身上。

三、讀文悟“情”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語文課教學隨筆5

語文教學要想有實效,僅僅注重課堂上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往往感覺到有好些類型的知識不紮實,有好些東西還要去教,也有好些基本功要讓學生去練。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其實,我認為,語文要重視課前預習了,很重要。預習中有好多功夫能得到訓練,好些能力能得到培養。更何況語文的'各種基本功、能力、習慣等是一個漫長的熟悉過程。然而,語文課的預習,並不是只是讓學生讀讀書熟悉熟悉課文、認識幾個生字即可,而是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能力上和學習方法上佈置任務。着手讓學生能有效地預習。這還得從教師身上起步,教師一定設計能使學生主動去讀或只有去讀才能解答的問題,中高年級也提倡更深入研讀。比如:

(1)通讀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即寫了誰什麼事?等)?像這樣的問題,學生必須親自去讀、認真去讀才可答準。

(2)聯繫正文和課題。看課題與課文有和關係。

(3)再讀,劃生字新詞,最好聯繫語境和上下文理解詞語。如果查字、詞典也要放在句子裏邊讀邊理解。

(4)提出預習時不明白的問題記下來。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學習。

(5)如果是中高年級,還提倡查些課外書籍等工具來理解課文。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教學隨筆6

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潛力差,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務必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明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剛剛踏入學校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利用好前半節課,後半節課能夠做練習或者遊戲,不要把教學資料安排的過多,以免學生疲憊不堪,不僅僅沒學到你意想中的知識,還使他們在下一節課中降低了學習的用心性。

一、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我們能夠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在上課前,能夠這樣説:“同學們看教師帶來了什麼?喜歡嗎?如果這天誰上課坐的最端正,發言最用心,不做小動作,不説悄悄話,教師就獎給他。比比看,這天誰能得到小紅花。”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調動他們的用心性。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簡單、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如:課堂上的小遊戲、小表演、猜謎語、小活動等這些環節都能很好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並且能夠根據每節課的資料設計一些小活動是最好的,能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當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時候能夠運用事先約定好的一些口令組織教學。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潛力和課堂控制潛力: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具體做法是:教師説“1、2、3”,學生立刻作出回答“請坐端”師:“1、2”生:“安靜”、“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編兒歌激發學生興趣、組織教學。如:“上課鈴聲響,安靜等待教師進課堂。”(教育學生不要大聲喧譁);“請你跟我這樣做:我就跟你這樣做”;“耳朵耳朵看哪裏?耳朵耳朵在聽講。”課程進行一半時能夠活動一下如:……“點一點,搖一搖,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對“笑一笑,哈哈哈”個性感興趣,當説“坐會好”時,都坐得很好了。教師和學生一唱一和對兒歌,既簡單,又很有節奏感。使師生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沒有走神的機會。我們要認識到在一年級課堂裏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抓好紀律的關鍵。你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務必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明白你要他們做什麼,怎樣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樣放,都要説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十分有用。

三、教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一年級孩子不一樣於大學生,只要教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裏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教師説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教師説:“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教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説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必須得蹲下與孩子們説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期望自我在教師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教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教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能夠説“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説得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教師這時能夠抓住時機説:“還有誰能像他那樣説?”要是答錯了,也要給予鼓勵,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必須能行”等,也能夠用“掌聲”或“送小紅花”等方法鼓勵他們,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期望和鼓勵,體會成功的喜悦,覺得自我是學習的主人,更加堅定學習的自信和勇氣。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僅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到達最優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一句話:愛心+耐心+細心

當一名好啟蒙教師不簡單呀!

語文課教學隨筆7

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為師生開闢了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大部分教師已率先運用“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大膽地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觀念轉變了,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化。

一、在常規教育中求突破,形成拼音教學、識字教學的創新模式。

為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師在書寫拼音字母、音節時採用五顏六色的粉筆。學習字母時,為了表示字母的書寫方法,由幾筆組成,就用幾種顏色或由幾個字母組成就用幾種顏色,如寫“d”時,“|”用紅色,“ c”用黃色,寫“αi”時,“α”用紅色,“i”用綠色。教音節時,為表示音節的組成幾拼音就用幾種顏色。如“zhú”板書時,“zh”用深綠色,“ú”用淺綠色,書寫“huā”時,“h”用綠色,“u”用紅色,“ā”用黃色,“zhú”“huā”的音讀“竹”、“花”顏色也像竹、花。整體認讀音節是獨立的整體,每個整體認讀音節只能用同一種顏色書寫。指導學生正確書寫,在拼音教學中能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既能複習字母的讀音,又能記憶字母的字形。作者在教學中能利用五顏六色的粉筆書寫拼音字母和音節,不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為以後學生的正確書寫鋪平了道路。

二、轉變觀念,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任何一種形式、方法都是由內容決定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革新,教師需根據班級規模與教室空間大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同質”或“異質”的學習小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編排形式也隨之變成“馬蹄型”、“半圓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間的目光交流,便於言語交流,這為更好地進行合作創造了條件。但是,僅僅做到這些對於“合作學習”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座位編排形式的改變,它更依賴於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如果仍沿用以前習以為常、得心應手的一套教學程序,而不為學生更好地合作創造條件,那形式再變也是徒勞。可以説,構建科學的、與之匹配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

首先,教師應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組,並闡明“小組”的特殊意義,讓學生明確自己在小組內的職責,為整個小組的成功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一個神聖的使命、偉大的任務。反之,如果小組內有一人落伍、掉隊,將會影響整個小組的成績。

第二,教師要給每個小組下達“任務”、分配“工作”。這要建立在學生自主的基礎之上,強調組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合作,也可適當引進組際間的'競爭。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個學習小組,參與其中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個平等的參與者,耐心的引導者,熱情的幫助者。並適時對各種情況進行調控。

第三,大組彙報、交流學習成果時,教師要積極引導每位組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個人的發言將代表小組,個人的成敗將與小組息息相關,以增強集體榮譽感,促使其在今後的小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別是一些有爭議的結論,教師要作出妥善的處理,切不可憑個人感覺“決定一切”,要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與討論與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純粹地“模式”化,那是與學生的心理特徵不符的。因此,教師對小組的管理要做到動態化,進行教學時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學方式,要不斷創新,這樣才能保證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打破傳統,激發興趣。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如果把音樂,美術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只是在課堂模式等外在形式上要符合課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真正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語文課教學隨筆8

通過參加學習語文預習課教學反思會,對語文預習課教學工作有了更加明確的思路。雖然以前的預習課都是帶着學生去預習,但是沒有這麼明確的路線,下面是通過學習後總結預習課的具體做法及努力方向:

1、明確預習課任務。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本課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有方向。找出重難點後小對子先交流1-2分鐘,再進行小組內交流補充,最後進行組際交流,在班上進行彙總,用不同形式展示交流結果。

2、明確預習課流程。預習課大致分7步:①發自主學習小研究,根據小研究指導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②閲讀文本,可採用多種方法進行閲讀(獨立閲讀、小對子賽讀、小組合作閲讀、分角色閲讀等)。③小組交流,對於難度的問題,小組交流,師生共同解決。④思考沉澱,對小組交流的.問題,給學生2—3分鐘的時間,思考、回顧、整合。⑤預習展示,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小組的任務進行展示,師生互評。⑥預習反饋,通過練習典型題目,及時反饋學習結果,同時對個人、小對子進行評比。⑦課堂小結,學生自由發言,對本節課收穫進行總結,老師適當補充。

3、預習指導一定要從字、詞、句、段、篇、章入手,給學生明確預習思路。一年級着重從字詞,句段入手,讓學生主動找出需要識記的字詞、句段。遇到不懂的進行標記。

4、上好預習課的關鍵是把握好師生、生生互動,給予學生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自主自由去研究知識,形成自己主動學的好習慣,同時在課堂上要及時瞭解學生學情,及時進行指導幫扶工作。

5、預習課是自主課堂的關鍵,秉承“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的原則,今後的預習課還要繼續指導學生具體預習做法,最終實現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語文課教學隨筆9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高中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高中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語文課教學隨筆10

近日,在秀水小學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閲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一主題,談一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一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一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一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一遍,一年課堂閲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閲讀課不是好的閲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為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你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説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一,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裏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着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着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麼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一。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着xxx語氣讀一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藴。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説過:“閲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麼,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為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注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閲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着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閲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語文課教學隨筆11

桂花雨,灑落語文課堂

一直喜歡琦君,她的文字香甜而温馨,那樣温柔地牽着我的思緒進入懷舊的夢中。

在這個滿是林蔭的夏天裏,在這個靈動多彩的課堂上,在這篇清新詩意的課文中,我和我的孩子們,又與琦君不期而遇。

瞧,五彩的桂花雨!故鄉的思念,童年的懷戀,那樣悠然散落在那陣陣的桂花雨中!

看,紛飛的桂花雨!沐浴着那份安靜的陽光和淡淡飄至的桂花香,那樣清麗且沁人!

聽,朗朗的讀書聲,香香的桂花雨!快來走進我們的語文課,與琦君一起痛快地淋一場“桂花雨”吧。

琦君説:“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裏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我請孩子們先輕輕讀讀,再隨意説説,你喜歡桂花的樣兒嗎?

孩子們欣欣然起來了!

高原帶來了一張美美的桂花特寫畫,她高高地舉起那張畫兒,滿頁的耀眼的金黃,我的鼻邊立刻洋溢起滿滿的幽香。帶着一點炫耀,她高聲説:“誰説桂花不美?你看,她多像一隻金色的蝴蝶,她的花瓣就是她輕盈的翅膀,她彷彿隨時要飛,飛到那碧藍色的天空中。”我連連點頭:“是呀,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就是你所看到的美。”

一貫羞澀的陳嘉佳勇敢地舉起了她的手:“老師,桂花的美是一種安靜的美,她沒有吹着喇叭炫耀,她把自己的美縮得小小的,躲在樹葉後面,很羞澀的。”我笑了:“是呀,這是一種靜靜的美,就像你一樣,文靜中帶着才氣。”

周安琪也雀躍起來: “老師,我覺得桂花的美不在她的外表,而在她的香氣。”我很肯定地説:“有道理!”她笑盈盈地望着我:“我有一個比喻,她像一個小天使,風是她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揮,香氣就飄來了!”呵呵,名如其人,應了這個名想起這個比喻,巧妙!我豎起了大拇指:“小天使想到小天使,想得好!”

琦君説:“可是母親一看天上佈滿陰雲,就知道要來台風了,趕緊叫大家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人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配着悠揚的小提琴曲,我動情地讀着,不禁深深地陶醉了:“瞧:一朵花,兩朵花,三朵,四朵……千千萬萬的桂花飄落下來。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侯李瑨激動地説:“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個桂花精靈們把我的臉當成了蹦蹦牀,在上面調皮地跳來跳去。”話音剛落,孩子們的掌聲就響了起來,裔暢也毫不示弱:“我彷彿看到了桂花娃娃坐了一個隱形滑滑梯,從上面滑了下來。”遲蔚然動情地説:“桂花就像流星雨,絢爛無比地在天空盛開。”又一陣掌聲響來了。

靈動的思緒,美妙的想象,孩子們小小的腦袋中竟然裝着這些奇思妙想,我情不自禁地説:“桂花在樹上開放,而你們的美妙想象,卻在老師的心中開放。”

琦君説:“桂花搖澆以後,挑去小枝,曬上幾天太陽,收在鐵盒子裏,可以加在茶葉裏泡茶,過年時還可以做糕餅。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裏。”

“想嚐嚐嗎?”我笑着問,“那麼就閉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吧!”

孩子們閉上眼睛。

“一塊鬆軟的桂花糕已經放到了你的嘴邊,先聞一聞,怎樣?”

孩子們呵呵地笑了,有的説:“好香,我已經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有的'説:“我彷彿已經嚐到了到香味四溢的桂花糕,甜中帶香,真好吃!”還有的搖着頭,閉着眼,好像被桂花雨的香氣薰醉了。

琦君的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

我問:“孩子們,琦君愛着故鄉的桂花,其實是想着誰?”

孩子們認真地齊聲説:“愛着故鄉!”

我感慨地説:“是呀,老師覺得故鄉是記憶深處的温暖。你覺得呢?“

“故鄉是暖暖的牽掛。”“故鄉是回憶的幸福。”“故鄉是心靈的桃花源。”孩子們思緒翩翩。

語文是詩意的,在詩意的課堂中讓孩子感受詩意語文。琦君以“桂花雨”為題,在我們眼前營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美麗圖景,就像一個香甜的夢境,把我們吸引到這個夢境中。

這場片片花瓣彙集成的一場醖釀已久、不期而至、沁人心脾的桂花雨,帶給我和孩子們心靈的滋潤、暖暖的牽掛、人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一首詩,形容我和孩子們的這堂課。

掛在樹上的

嫣然一笑

是我

純真的靈魂

一個天真的想法

與金秋陽光,比燦爛 。

語文課教學隨筆12

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無邪的,想到什麼就會説什麼。只要是老師説的,都會認為是對的、好的。因此,在教學上,更容不得老師有任何的失誤、錯誤。

因為在大學裏我學的是英語教育,因此第一年教語文,我從如何佈置語文作業,如何批改作業,如何備語文課,那種什麼都不會的起點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經驗,一次一次的向師傅請教,力爭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我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希望自己的教學不是機械的、枯燥的。因為這樣的教學,終究是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的。對於孩子們,我也可能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此,我試着讓自己的教學更生動、活潑,以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寫字時,我不再是讓他們一遍又一遍機械地抄寫,而是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字跟孩子們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記住字形了。例如在教“鳥”這個字時,我先把一張小鳥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們,第一筆“丿”,是小鳥頭上的那根羽毛,下面的部分是小鳥的頭和眼睛,因為長得小,寫字時頭和眼睛部分也要寫得小。再下面是小鳥的身體,比頭大一些,寫字時也要把身體部分寫得大一點。這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課後孩子們也很快地記住了它的字形。

我驚訝於新教材內容的新穎,識字編排上的形式多樣,同時又為一年級上下冊要認識700多個漢字—那麼大的識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年來的識字教學進行反思。

一、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比如《在家裏》一課,我讓學生通過家裏的照片,展示、介紹自己家裏的陳設,創設一種家人在一起的場景,讓學生介紹家裏的每一個人晚飯後在做什麼。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學生在這種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可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輕鬆、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我從每天早晨讀書時間抽出5分鐘樂稱為“文化早餐”時間。早餐內容分別為識字“遊戲點心”、拼音“水果拼盤”……學生興趣十足。其中,識字“遊戲點心”的宗旨就是通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合作學習,利用差異促提高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會認了很多字,但有的學生可以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我兩個半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拓寬識字途徑,擴展讀的數量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語文課教學隨筆13

《葡萄溝》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介紹了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那裏生產水果,其中葡萄最受人喜愛,它品種多、味道甜、產量高,製成的葡萄乾非常有名。

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用詞準確,通過讀就能夠讓人感受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同時能夠引起讀者對葡萄溝產生熱愛之情。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瞭解葡萄溝出產什麼,為什麼説它是個好地方。從而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本課教學我着力於了四個方面的訓練:

一、訓練語言

着眼於“篇”,抓住課文中重點語句和段落,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紮紮實實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指導學生閲讀的過程中,還注意了學習習慣的`培養,如邊讀邊想邊批註的習慣,把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成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發展思維

如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是怎樣圍繞中心一層一層地敍述的,來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三、德育目標的達成

本篇內容思想教育內容不明顯,在教學時要着意點撥,相機滲透,實現文與道的統一。

四、培養能力

這裏的“能力”指的是讀書的能力。如教學第三自然時以“放”為主,從而讓學生綜合運用已經掌握的語文基本功,自我學習,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自身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閲讀能力。

語文課教學隨筆14

第四組的課文中大部分課文的對話比較多,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指導朗讀對話的基礎之上再去理解課文就順理成章了。

在低年級階段,教師的範讀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必要手段。在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檢查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朗讀缺乏感情。於是我進行了一次範讀,把青蛙的傲慢自信、自以為是的語氣誇張處理,學生雖然已經對課文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但是學生的情緒立刻調動了起來,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進行朗讀練習。我又趁勢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練習朗讀,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把握語氣也非常準確。課文不用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小棗樹和小柳樹》《風娃娃》《酸的和甜的》這幾篇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流利之後,分別提出一個把握文章結構和思路的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再對人物的對話進行指導,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的指導符合學生的需求,又不至於把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

語文課教學隨筆15

一步:運用課文中的四個詞語寫一段完整的話或編一個故事。

以往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只是讀讀課文,然後查查字典把不認識的字學會,一篇文章就算預習完了。學生只是停留在讀課文識字詞階段,確不會運用詞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運用課文中有代表性的詞語,不要求順序,脱離文本內容,自主選擇一個話題寫一段完整的話或編一個故事,這樣學生在預習時,既學了字音、字形,詞義的同時,也考察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必免了學生預習時的`盲目性,如果學生所寫的這段話詞語運用有錯誤,説明學生沒明白詞語的的意思,以便教師在上課時加以指正,同時教師也瞭解了學情,可謂一舉兩得。

二步:通過預習讀課文,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自主設計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並試着作答。

讓學生設計一個問題,從數量上來説並不大,前提是設計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設計的答案可唯一也可開放。只要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即可,這樣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能力去完成,不論設計的問題是難是易,學生都有成就感。由於學生學力的差異,設計的問題就會就層次性,教師可根據學生設計的問題反映情況,進行分層次,分目標教學。同時根據問題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讓不同的學生都有學習和預習的收穫。

三步:根據課文內容,寫讀後語,或感悟,或聯想,或想象。

讀完課文,有時心中總是有些話想説,有時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地方,平時看完課文覺得課文好,有滋味,可是這些好,這些感動,只停留在頭腦中,卻沒有落實在紙上,想想就完事了。感悟或聯想,不用長篇大論,一段話即可表達,也可一二句話。或引用相關的名言詩句或富有哲理的話去詮釋。

總之要把這三步落實到本子上,課前預習檢查,學生交流預習收穫。教師總結學生預習時出現的問題,給予正確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