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教育 > 兒童讀物

語文教學隨筆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敍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隨筆1

如果把學生比喻為一條魚,那麼興趣環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學生如“魚”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學生的興趣就會進一步發展,學生學習寫作的信心和毅力就會增強。小學習作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興趣效應,就能解決學生怕寫習作,或習作寫不好的問題。我們知道,習作興趣不會在學生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尤其在小學階段,它需要教師去組織、調動和引導。以下我就習作教學中的興趣效應談一些自己在實踐中的途徑和方法。

一、從生活中開掘源泉,啟迪興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可見,生活,是習作取之不盡的創作之源。生活實踐多了,感觸多了,學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寫。可是,眾所周知,今天的小學生是家長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可謂少矣!沒有經歷,就談不上感受。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開掘源泉,鼓勵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如在母親節或“三、八婦女節時”,為媽媽做上一道香噴噴的菜餚或獻上一支康乃馨;在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的時候,給他們沏上一杯熱騰騰的茶;利用節假日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我又與家長取得聯繫和配合,讓家長鼓勵和適當安排學生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如:燒菜、煮飯、洗衣服、拖地板、整理房間等等,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豐富情感,為學生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生動有趣,而且有真情實感。

二、從閲讀中獲得感悟,培養興趣。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閲讀則是習作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課餘多閲覽各類書籍,在校安排時間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閲讀、摘抄、講演、交流等,讓學生學習書中準確、簡練、豐富的語言,錘鍊學生的思想,擴充學生的視野和知識。“日積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説豐富生活,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廣泛閲讀則可以幫助學生克服不會寫的困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閲讀豐富詞彙,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為此,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五要”:

一要及時向學生推薦一些淺顯易懂,圖文並茂,情節生動,符合他們口味,並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書籍。如: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譚》,葉聖陶的《稻草人》,福笛的《魯濱遜漂流記》,高爾基的《童年》,朱自清的《背影》《春》《春天的故事》等等,讓他們快活地遨遊於書海,在生動曲折的情節和樸實自然的語言中找到樂趣。

二要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觀看自己喜歡的動畫影視節目,如《西遊記》、《少年包青天》、《舒特和貝塔》、《動物世界》、《東方兒童》,以達到開闊視野、陶冶心靈、啟迪思想的作用。

三、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讀書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很早前就説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閲讀基礎上的讀書筆記,既是學生對所讀讀物產生感受和認識的文字記錄,也是一種表達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指導學生大量閲讀的前提下,鼓勵他們認真積累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優秀片段,以豐富他們語言材料的倉庫。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成立辦報小組,定期出版手抄報,展示風采,激發興趣。

四、要在正常的教學程序中,定時抽出部分時間,開展輕鬆愉快的讀書活動。

作為語文科任,我利用課前的三至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向同學講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最受啟發的一則故事、最重要的一則新聞、最感動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個人。天天如此,月月如此,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交流了感受,而且鍛鍊了學生膽量,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當然,如果是班主任則還可利用班會、晨會進行讀書活動的交流。

五、要指導學生認真閲讀,在課內課外讀物中積累寫作材料。

入選語文課本內的課文大都是名篇佳作。學習時,除了要求學生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做好語言的積累工作。我在這方面要求學生做到兩點:一是每人備一本讀書筆記,隨身攜帶,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等分別整理並在班內定期交流,相互觀察;二是要求背誦精彩片段和名言警句,這樣,背的多了,作者的語言就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運用時就得心應手。

語文教學隨筆2

今天,本來沒有想舉行背誦比賽。雖然讓孩子們背誦一些經典文章,一直縈繞在我心裏,揮之不去。有時也甚是矛盾,不願意讓孩子們感覺死記硬背的痛苦。但語言的學習,或者其他各科的學習,沒有一些牢固記憶的東西,想融會貫通,掌握其中門道,是萬萬不行的。

我多年學習英語,深感其中門道。熟讀成誦,對於語言學習,是不二法門。也覺得古人學習語言,先背後講還是有些道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猶記得上學期舉行的背誦大賽,在學期結束,我們進行了全本書的比賽。進行了四節課的時候,改變了方式,讓參與過的孩子,檢查未參與的孩子。很多孩子沒有登台背誦,失去了鍛鍊自己膽量的機會。

數學老師有事,今天成了我的包班。而上午恰巧我前兩節必須去辦事,如何解決空班問題,還得讓孩子們有事可做。雖然孩子們慢慢養成了,如果老師不在,他們會安安靜靜在教室讀書,練字,或者寫日記。我還是不放心,上學期舉行這樣的活動,也是用了一天。我突然想到,給孩子們兩節複習背誦時間,來一次比賽。發通知如下:

親愛的同學們:

週一上午前兩節數學課上成語文早讀課,內容是複習背誦一課到《晏子使楚》所有課文。我們將在後兩節舉行開學來第一次的背誦大賽,並對優勝者發獎鼓勵!全員參與,都要登台背誦。鍛鍊自己的膽量,讓自己更自信!

然後又給班長通知:

佳諾媽媽:

明天上午前兩節數學課,趙老師生病不能到校,我也有些事不能及時趕到。讓佳諾到校後,通知孩子們,上兩節按照家長羣的通知進行早讀課,後兩節我們舉行背誦大賽。並讓他負責班內秩序!謝謝!

我想改變上次的`做法,一定讓每個孩子登台鍛鍊膽量和心理素質,主動優先帶動,讓大家有信心參與。讓準備充分的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可以再次準備。李龍威負責記錄,他主動第一個背誦。他確實給大家開了一個好頭,背誦的內容多,還很是流利。我感覺這次背誦比賽一定比上次更好,雖然是突擊比賽。但平時要求背誦的課文還是抓得很緊,也有好多孩子主動背誦。其中就有李龍威,他對於背書,也許是聽從了我的建議,也許他很有興趣。但高潮無疑是我們的白馬王子,人見人愛的白金豪。秒殺我們大家,讓我們一下子成了他的超級粉絲。我情不自禁的為他錄像,同學們被他的聲情並茂,手舞足蹈,入情入景的朗誦,帶入了一個文學的境界。跟隨他,進入了聯想的世界。他每次的日記,幾乎都是千字以上,生活在他的筆下娓娓道來,原來是有如此活水的緣故。這腦子裏可是有雄兵百萬,任意他的調遣啊。我不由得為他豎起大拇指,真的很棒。李璐鑫在班裏更是以內容多而著稱,看看時間,上午沒有敢讓他背誦,我打算下午讓他開頭。他的手估計舉得都酸了。爭取背誦的孩子,手都捨不得放下,一邊聽講台上的背誦,一邊手舉着,還在上面的背完,老師給他機會。

下午李璐鑫果然用了一節課才把自己的背誦內容,給他大家展示完。讓大家驚歎不已,這是不是人腦子。恐怕真的是特殊結構,竟然有如此的記憶力。上週四的讀書交流會,他竟然講了一節課,這背誦又是一節課。讓人無語,讓登台三十秒下台的情何以堪啊。與他能抗衡的就是王冀威了。就是聲音還需要提高几度,若是能吸收昔日同桌白金豪的優點,那可是好上加好。他的準備充足,讓大家眼睛一亮。 女孩子們還是膽量不大,沒有舉手爭取的。但是最終還得登台,為了落實人人蔘與,人人鍛鍊,做老師還得逼一把。她們每個人還是登台參與,其中王盼盼得到了她們當中最好的成績。幾個沒有機會登台的男孩子,也第一次到講台上給大家背書,這體驗也許讓他們終生難忘。有了第一次,我想他們會在未來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 全班無一人不登台背誦,看到的是他們更多地從容,不再像以前登台,內心慌張,表情緊張。發出的聲音,透出一種自信的感覺,沒有了顫音。我相信通過這樣的鍛鍊,會讓孩子們練就當眾講話的膽量,通過課文的背誦積累,讓他們將來獲得能説會寫的生活能力。我將在多讀,多寫,多背,這三個方面努力引導孩子們,讓他們感受的語文學習的樂趣。

語文教學隨筆3

面對進入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紛繁複雜、甚至不知所措的局面,崔巒教授為語文教師們指明瞭原則和方向: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做訓練,完完全全為學生。對此,我感觸頗深。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學會整合教學目標,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紮實訓練的平台。教師們該怎樣整合教學目標呢?下面,我將結合我聽了《窮人》一課的教學後的感受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窮人》一文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冊的課文,學生已經具備相當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因此,教者在講讀課文前安排了質疑環節,學生中除了綜合課文大意提問外,有的結合課文句子問到了:“桑娜為什麼覺得自己非這樣做不可?”“桑娜為什麼忐忑不安?”接下來,教者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了整合,歸納為以下四個問題作為本課着力解決的教學目標:

1、課文的題目是《窮人》,可是文中沒有一個“窮”字,你能找出相關的細節描寫感受出窮人的“窮”嗎?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丈夫受的了,為什麼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

3、桑娜把孩子抱回來後,心裏為什麼忐忑不安?

4、漁夫身上的擔子那麼重,為什麼還願意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

聽着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看着學生們的'活動,我感覺到孩子們只是在機械地做着語言文字的訓練,表面上看,學生是自主的、合作的、活躍的,實際上,學生根本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始終是在被動地進行學習,課堂缺乏了應有的生命活力。究其原因,作為串聯整堂課的四個思考題缺乏深度、力度和廣度,教學內容的聯繫是膚淺的、散亂的,教材內在的美感遠遠沒有發掘出來,此篇教材特有的對讀者的心靈震撼也遠遠體現不出來。

追根溯源,思考題的選擇、設計應該立足於文本而又高於文本,能夠統攝全文,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領會課文大意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深刻的內在情感性。《窮人》中桑娜和漁夫帶給讀者的感染力來自於他們幫助別人時自身的窮困引發的矛盾心理,既真實又樸實。“窮”是他們助人的障礙,卻因此成為閃光點。對他們這種行為、美德的理解,應在瞭解“他們做了什麼”之後,着力理解“抱養兩個孩子時的心情”包括本來很窮的家庭條件、將要面臨的困難、漁夫回家後的態度。基於此,我個人覺得,本文的學習可以從文中的這兩個方面着手,根據教材中的兩個原句,設計一個統攝全文的思考題:桑娜覺得自己“非這樣做不可”,為什麼又“忐忑不安”呢?其中的“非這樣做不可”解決的是他們做了什麼的問題,“為什麼又忐忑不安?”瞭解的是他們做這一切時的複雜心情。根據一個問題進行分層教學,既整合了教學目標,梳理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幫助學生理清了閲讀條理,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這樣設計,還有一個的好處在於能同時兼顧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突破教材的難點,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因為,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兩個很有價值的語基訓練點:“非……不可”的句式訓練和對“忐忑不安”一詞的理解、深化、拓展。教學中能落實好這兩個知識點的訓練,學生的理解、感悟、朗讀等各種能力的培養也將同步提升,對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性、情感性的體驗也將更加深刻、準確、到位。

因此,我個人覺得,在閲讀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走進文本後,必須走出文本,高 瞻遠矚,高屋建瓴,提煉出能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領會文章內涵的契入點,讓學生在逐步昇華情感體驗的同時夯實語文根基,也借語基的訓練幫助理解文本的內在情感。這樣教學,我們方能達成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語文教學隨筆4

我在識字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學生識字基礎參差不齊,每天識字教學花費的時間較長,不能充分鞏固複習,學生對識字興趣不濃。家長也反應,孩子的生字回生率高,不能熟練正確地運用。這些情況,使我常常陷入思考,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讓學生愉快紮實地識字和寫字呢?我也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現在我班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對識字也有了興趣。因此,面對這學期的識字寫字教學,我充滿信心的。

(一)識字教學

一、運用方法,實現高效識字

經過前三冊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多種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動作識記,圖畫識記,猜謎語、聯繫生活識字……在本冊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記生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藉助拼音和字典學習生字,發現生字與熟字的聯繫,提倡學生運用記憶規律,將已經學過的部件、識字方法遷移到新的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面對一篇新課文的生字時,教師常常認為學生都是零起點的,就音、形、義地講開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部分起點高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相信學生能夠應用已經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獨立識字,鼓勵他們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認記漢字。讓個人的智慧在集體的碰撞中產生火花。教師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問問學生已經認識哪些字,能識記哪些字,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講解。這樣既可以調動基礎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激勵孩子們課前主動預習生字。

調動無意注意,讓生字在不斷的復現中鞏固,也是提高識字效率的有效方法。根據二年級孩子有意注意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將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集合起來,將識字和學文結合起來,將生字的音型義的滲透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目的復現生字,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導學生在無意中識字。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生字的字音,接着通過生字卡認讀詞語,讀準翹舌、平舌、前後鼻韻、及輕聲音節。然後讓學生讀帶有生字詞的重點句,讓孩子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理解課文時有意復現生字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字,最後通過指導書寫時,進一步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

二、拓寬識字渠道,激發識字興趣

生活是一本教科書。本冊教材要求學生認識400個生字。這只是一個底限,教師應當依託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讓識字不單單在語文課上,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條件識字,拓展識字空間,增大識字量,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如從同學、親人的姓名識字,通過各種招牌、廣告認字,從閲讀報紙、電視、雜誌中認字,在背誦經典詩文中識字……讓在生活中識字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理念,使之貫穿於整個小學階段,並通過這些識字渠道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各種方法,鞏固識字成果

隨着識字量的增加,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鞏固識字最主要的方法是多見面、多接觸。教師要創造多種途徑和多樣方式,加強已認識漢字的復現鞏固,防止回生。所以每課每單元的聽寫很必要,強化記憶,進行積累,也是很必要的;採用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和生字多見面,如:在教室的四周張掛生字卡片,喚醒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隨時隨刻鞏固記憶;採用課外閲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物中勾畫出所學生字,以鞏固加深;還可以根據本冊的要求,進行仿寫、造句和寫話等訓練,讓學生在運用中來鞏固生字,進行“字-詞-句”的練習;用難記字或易混淆的字編故事。教師還可以通過遊戲激發學生鞏固生字的興趣,如打生字撲克,找朋友,釣魚等,還可以利用展示台、自制識字書展示學生的識字成果,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識字的樂趣。

在識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師要儘量避免走入兩個誤區。第一,千萬不要忽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對所有學生做統一的要求。漢字學習是一個反覆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允許學生在一定的時間以內在識字數量、識字能力上有差異。第二,不要將生字與語言環境分離,以識記單個字的數量作為衡量學生識字的標準。識字的主要目的是便於他們儘早進入用漢字閲讀的階段,從而培養閲讀能力,豐富知識。因此,學生能夠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即達到了識字教學的要求。這裏所説的語言環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

(二)寫字方面:

從第一冊開始,人教版實驗教材就開始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培養,在本冊教學中,仍然要加強寫字教學的指導和寫字習慣的養成教育,在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寫字方面的教學。我認為,在指導寫字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堅持範寫指導,給予學生正確的範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老師在孩子們心中有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着每一個學生。老師能寫得一手好字也是最基本的教學功底,即使自己的字體不是很好,最起碼以自己認真的態度,端正規範的字體讓學生有一個效仿的榜樣。所以,我認為每節課,教師都要板書示範,以自己工整漂亮的字體,一絲不苟的態度感染學生。建議老師們利用黑板,在田字格中示範書寫。特別是對於不容易寫好的筆畫,最好能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出來;容易寫錯的筆順,要詳細講解,認真檢查,直至學生掌握為止。從而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寫字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巡視,應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執筆的姿勢,運筆的方法。

二、 堅持常規教學,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對於學生來説本冊的精讀課文要求會寫的字都比較多, 教學時, 利用針對課本生字的編排特點,分類範寫指導,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掌握其他生字書寫的方法。寫字教學最常規的步驟,一般分為四個步驟:觀察字形 範寫指導 臨寫練習 評價欣賞。

要注重引導學生髮現漢字的書寫規律,相同偏旁的字可歸在一起專門指導。對於比較容易的字,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練習書空,將自己的字與範字比較,或同學間進行評議。對於難寫的字,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提出較難寫的部件或容易寫錯的筆順、筆畫,教師都應特別強調,組織學生書空練習,然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板書示範。在這特別強調要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就要培養學生觀察範字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學生寫字前要做到看字的筆畫,思考、分析字的間架結構,哪個筆畫應寫在哪裏,佔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長短、垂直的合理,然後再寫,讓學生養成“一看二想三寫”的習慣。

我堅持每週抽出一定時間作為寫字課,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練字。我想,只要能夠長期耐心指導,堅持不懈在寫字教學方面抓細抓實,一定會取得成效的。

三、合理安排,保證質量

我認為無論那一方面的教學,都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科學的引導,寫字教學也應如此,所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在一節課中寫字不宜太多,為避免學生疲勞,寫字最好不集中安排在一節課上進行,而是要分散到各個課時中去。在寫字的量的把握上,不是寫得越多越好,要注意寫字的質量。

總而言之,我們只有本着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抓住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的最佳時期,就能為孩子的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隨筆5

這是一節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而又充滿情趣,具有時代氣息的低段閲讀課,這節課在設計中有以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遵循“讀書內化”的閲讀教學規律,本課設計了“初讀──精讀──熟讀──背誦”四個環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直接地、反覆地接觸課文。從讀準字音,讀順課文,到有感情地朗讀,到擇段背誦,以至全文背誦,“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指導思想和訓練的層次性十分明確。教學過程中,還注意強化閲讀教學的多功能,在讀中識字、學詞句,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進行口語交際,拓展想象,學會合作、創新、競爭和評價;在讀中認識四季,抒發愛美的情懷。使閲讀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知識、長本領、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二、努力開掘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讓學生在豐富的、整合性的、視野開闊的情境中學習語文,能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課教學,在課前要求學生了解四季的知識,畫畫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在課堂上,他們藉助圖、景理解課文,學習語言;觀看動畫課件,展開想象;朗讀課文,練習説話。這些充盈着情感的教學,引發了兒童的共鳴,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學習實踐。課未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聯繫已有的經驗仿編兒歌,激活兒童的求異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運用語言的規律,享受美的情趣和創造的樂趣。整節課的教學,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實現了課內外、學科間、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聯結、貫通、互補,語文課堂教學也因之更充實、更具活力。

三、改革方式、方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閲讀教學是個性化行為”。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以學定教,把原本屬於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一是選擇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後再選擇自己的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學習的結果也讓學生自己彙報、補充,教師只是中國撥作用。二是評價權。學生的朗讀,發言儘量讓他們去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活動形式有個體獨立、同桌之間、羣體小組、男女生分隊、自由組合等等,教法生動活潑,學法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説“活動與交往是發展的源泉。”這些活動有靜有動,實效性強,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由於沒有拘束、強制,課堂氣氛輕鬆。愉悦,學生在動靜相間的活動中,在自主與合作、主動與互動中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大面積地參與,自始至終地參與,差異性地參與,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世界。

語文教學隨筆6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是一篇看似簡單,卻藴含着豐富哲理的文章。乍看題目,頗受啟迪,不禁引起我深深思考:何不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一下語文教學之路呢?

學生齊讀課題後,我故意頓了頓,默不着聲,孩子們被我這反常的舉動驚呆了。我嫣然一笑,和藹地對他們説:“孩子們,既然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那麼我們學習課文的方法也不止一種,你們能用自己最喜歡、最簡潔的方法學習課文嗎?等會兒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方法好?”學生興趣盎然,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學習起來。圈點批註,動情朗讀,激烈討論……,一陣緊張忙碌之後,教室又恢復了平靜。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迫不及待地準備大顯身手,期待着在班上交流彙報。看着一張張嚴陣以待的小面孔,我亮開了嗓子:“哪個小組先彙報?”話音未落,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衝鋒組”成員索性站起來:“我們小組是利用抓住兩件重點事例的方法來學習的:一件是在父親的教誨下,克服了編織毛衣所需時間與交貨約定時間相差20倍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毛衣入手,自己設計、製作、出售時裝的新路;另一件是準備舉辦時裝展,可縫紉姑娘們卻在另一家時裝店的挑撥下跑光了,只好又一次另謀出路——舉辦未成衣展,不僅使展會如期開幕,還吸引了從多的訂貨者。雖然作者在創業路上遇到重重困難,但他想辦法力挽狂瀾,終於走出困境,迎來美好前景,説明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説完後自豪地掃視了教室一圈。

同學們公認的“辯論組”成員也不甘示弱:“我們小組是通過讀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來理解的。‘我大喜過望,腳下彷彿踩着一朵幸福的雲’,寫出了我當時異常興奮的心情,讓我感覺成功來得那麼快,就像一朵從天空飄來的雲;‘那朵幸福的雲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頭喪氣地與他告辭’,獨具匠心開闢的幸福路,一下子被堵住了,那大喜過望之後的失望卻又是那樣讓人沮喪。但我和維黛安太太想盡辦法後,終於使“一條時裝的河流,源源不斷地從我的時裝店流出’,時裝像河流那樣,可見品種之多,訂貨量之大。流出的除了毛衣時裝之外,還有成功的喜悦和繼續尋求發展的信心。心情跌宕起伏,折射出成功道路的坎坷與辛酸。讀好這些體現心情變化的句子,使我們理解到了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有信心,充滿自信,就一定能成功。……”

“辯論組”發言滔滔不絕,早已按捺不住的“睿智組”接下話茬:“我們小組是通過找體現文章中心的重點句來理解的,‘爸爸和藹地説,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這回該從哪裏找到一條出路呢?我為什麼不可以搞一個不成衣的時裝展呢?’‘父親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些反應中心的語句,讓我們感受到要是一條路不通,如果不去走第二條路,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走另一條彼路的不斷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標,走向成功的。

擅長情景表演的“演藝組”,更是別出心裁,只見他們一人演文中的“我”,一人當維黛安太太,一人扮大商場經理,其餘飾縫紉姑娘和訂貨客人。把作者“大喜過望”、“陷入困境”、“另謀出路”、“訂貨人絡繹不絕”等場景表演得淋漓盡致。高興、失望、希望、成功,道路受阻,另闢蹊徑。一個個動人的情景,孩子們演得如痴如醉,彷彿和作者一道獲得了走另一條路試試的靈感和勇氣,與生活進行着激烈比賽。同學們身臨其境,深深領悟: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着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當再一次衝破艱難險阻,經歷了苦難後,通往廣場的路又多了一條。

常常從生活中攝取素材,並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求實組”也據理力爭,他們層出不窮地舉出生活中善於另闢蹊徑的事例:“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奶奶的電烤爐壞了,媽媽將開水倒進高温瓶裏,暫時供奶奶取暖。” “一天上學時,我左等右等都沒有客運車,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突然靈機一動,向一輛小車禮貌招手,並向司機叔叔説明了情況,叔叔將我送到了學校。”“我愛看動畫片,哥哥愛看足球,我們常常為看電視爭執不休,後來我們約定誰先認真完成好作業,就看誰喜歡的頻道。”……一個個生活中的範例,成為學生心靈的舞蹈,讓學生從真實生活中,使自己的所悟得到印證和充盈。

各個小組爭相展示,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哲理深深印在了孩子們心中,也讓我深受啟迪:語文教學的路不止一條,只要縈繞新課標理念,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個個“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真實課堂,會如雨後春筍般展現在絢麗多彩的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隨筆7

在長達一個月的“我的夢想課堂”教學大比武中,為了實施課堂均衡,不讓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落下,我專門就孩子參與學習的面進行了長期觀察,並做了詳細記錄分析。

現象:

從學生的參與感官看:

凡是讓學生動手做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耳聽的。

舉例:六年級數學《抽屜原理》,在學生自己擺放“4支筆放到3個文具盒”的教學環節時,學生參與面100%,而當全班交流彙報時,學生的參與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學生就不能進入認真傾聽的學習狀態。

凡是讓學生動口讀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讓學生動腦想的。

舉例:五年級語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凡是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的地方學生都能大聲朗讀,參與面100%,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説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什麼意思”等問題時,學生的參與面就明顯下降。

從教師的'專業情感看:

凡是教師投入情感多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情感投入低的。

舉例:兩個老師,同樣上一年級語文《四個太陽》,一個老師上課激情奔放,始終以自己的情感場吸引同學們,學生的參與面始終在90%以上。而另外一個老師,上課冷漠無熱情,講述得只是乾巴的知識點,學生無情趣,學生參與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師創設情景妙的環節學生參與面明顯高於教師不創設情景的。

語文教學隨筆8

因為喜歡教學工作之餘喜歡看點閒書,有時心動手癢也會寫點小文章來自娛自樂。所以我有時認為自己是適合一名語文教師的。可是,自從前不久看了一篇題為“語文教師的專業修養問題——在陳日亮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的文章後,我便一點也不敢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自信。我從書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歡的幾句話:“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於語言表達的敏鋭的規範感,對準確、妥帖、簡練的語言的瞬間感覺與判斷。”“所謂規範意識,就是無論寫字、遣詞、造句、使用標點,都要講規範;另一方面,就是對錯別字,對亂點標點,對不規範的用詞、病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即所謂“瞬間感覺和判斷”,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應。”這是文中最讓我為之感動的一個小細節,作為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羣在談到自己時,這樣寫道:“……直到現在,還保持着這樣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在什麼地方,只要看見錯別字,錯誤的標點,病句,就看得不順眼,心裏彆扭,恨不得馬上就像改作文那樣提筆把它改過來,這就是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説難聽點,這是職業病;説好聽點,這是職業責任感。”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以上的文字讓我讀了不由為之心動。[]憑着多年來對文字一種本能的敏感,我認為,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句話,如果沒有切身體會並經過仔細推敲是無法寫出來的。我反覆品讀這些簡潔而富有真知灼見的文字,想到自己身為語文老師卻如此缺乏應有的專業素養,實在羞愧不已。在這樣的閲讀思考中,我告訴自己:從現在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忽略教育教學中的任何一個細節。

以上的閲讀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聽課時的一個小細節。一個年輕的男老師在執教《閲讀大地的徐霞客》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將“鍥而不捨”的“鍥”讀成了“qì”音時,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不過,令我們奇怪的是,沒過多久,該老師在讀到這個詞時自己卻又把它讀成了“qì”。所以在評課研討的時候,大家紛紛又提到了這一點。在評課,我向大家坦誠自己其實也鬧過幾次這樣的“笑話”,雖然平時上課藉助課本,臨時糾正了自己和學生原來沒讀準的字音,但是,因為平常沒怎麼在意去改正它,所以過後很快又讀成自己原來一直習慣的錯誤的讀音。然而,評課歸評課,我並沒有把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細節放在心上,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日常言語表達中也並不怎樣在乎音準這一方面。

讀書會使人的目光變得更敏鋭、更善於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一直以來讀書帶給我的一大收穫。關於這一點,我想以最近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個小細節為例來談。上一週的一節複習課上,上課時,我讓全班同學一齊背誦上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學弈》。學生將“使弈秋誨二人弈”一句中的“誨”讀成“huǐ”。可是我一時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讀對,所以當即查了字典,然後馬上糾正他們的讀音,在給學生糾正讀音之後,我懷着真誠的態度向學生表示自己的自責和慚愧。因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真是一件應該感到臉紅的事,雖然是上學期剛教過的課文,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竟然沒能對學生這個錯誤的讀音作出“瞬間感應”。這課堂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下課後我立即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學期教過的課文,學生竟然全體讀錯,這難道不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失職嗎(我不認為這是故意小題大作)?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將“誨人不倦”中的“誨”讀成“huǐ”音,此外還有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怎麼在意糾正自己不會讀或讀錯的字音。所以不管當時在教這篇課文時自己是否有讀正確並糾正學生的音準都已不再重要。由這個小細節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複習時發現的一個實際問題,在教學生整理複習各個語文知識點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拼音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問題所在。此刻通過這一個小細節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寫完這一句,緊接着我腦海裏迸出一句:什麼樣的老師便只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老師怎樣的素質、習慣決定了學生的素質、習慣。以後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我想解決的辦法就是:首先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規範意識和感應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

最後我想,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我們真的願意靜下心來多點讀書、多嘗試、多思考,每天就會不斷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使我們在瑣碎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體驗思考、創新帶來的充實與樂趣!

語文教學隨筆9

《九寨溝》以生動的筆墨,飽蘸着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裏,折服於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裏。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於朗讀和背誦。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生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慾望。“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小學生由於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並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閲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閲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後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閲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範如“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峯的什麼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後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麼關係?後半句和上文什麼地方有關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後在自主學習中閲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説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説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

第二、充分體現了以讀代講的活動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感悟九寨溝的美麗。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們“以讀代講”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的'突出特色,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説説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説一説,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接着讓學生站起來齊讀該段,整體感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進行記憶。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只是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讀、説,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藴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這節課也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對於學生的自主感悟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但這節課中學生交流的人範圍較窄,朗讀的時間雖然不少,但還不夠。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最後一個環節活用、內化語言的活動“小導遊活動”沒有得到體現。

語文教學隨筆10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潛力,閲讀潛力,寫作潛力,口語交際潛力。使他們構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必須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百花盛開,那是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能使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百合花讓你感覺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百合與玫瑰僅僅是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一樣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就是唯有我們的母語才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以美的享受。都會是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它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讓孩子們盡情享受語言文字給他們帶來的歡樂,用孩子們特有的童音,用他們特有的理解,讓他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肩負的職責。

語文教學隨筆11

有時候覺得讓學生理解那麼深有些拔高了,不過如果按高老師所説的那樣,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在跳一跳的基礎上理解兒歌、童話,小短文,那麼兒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來有感情地朗讀就存在着可能性。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

不過這裏我想也存在一個最低的“道德底線”問題,即閲讀底線,我想課標所規定的正是這個底線,我們在確保每個孩子能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可以讓有能力的孩子達到較高的水平。可是這種水平其實是一種聽讀的能力,並不是我們中高年級所要求的看讀能力。

由此又想到一個事實存在的問題,那就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們記性是極好的,他們往往在聽了老師或同學兩三遍的基礎上就能背出來,可是對於書本上的字,卻還是不通。常會有這種情況,孩子能背出這篇短文,但如果把這短文放在孩子面前,那他一字一句地讀,卻讀不出來。

其實這就是中高年級老師所説的低年級讀書不過關的問題,實際上是因為低年級孩子們的聽讀能力很強,可看讀能力卻很弱,而到了中高年級着重的是看讀能力,於是乎就有了低年級讀書不過關的問題,試問讀正確都不過關,又怎能談有感情呢。其實中高年級老師又怎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呢。

因此我就在想,在低年級的時候,注意引導他們自己讀書,這樣一兩年下來,也許可以提高孩子們的看讀能力,讓聽讀與看讀同步提高。

語文教學隨筆12

以追求美的享受 ——語文課注重審美體驗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課標中在闡釋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另外還需要清楚的是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想到百花盛開,那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會是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 “百合花”讓你感覺到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僅僅是“百合”與“玫瑰”兩個詞語的不同,僅僅是這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同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是唯有我們的母語才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都能使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 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他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也應讓孩子們盡情享受文字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用孩子們的特有的童音, 用他們獨特的理解,讓他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我在不斷追求着。我們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在學習語文中不斷感受美,創造美。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位語文教師甚至説是語文教育工作 者肩負的責任。體育教學隨筆初中語文教學隨筆初中數學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隨筆13

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僅把自己平時的一點心得寫出來與大家探討,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幫助。在我個人認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毫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睏乏了。但是,如果把音樂,美術和表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 、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在朗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的歌詞部分時,讓學生改讀為唱,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插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學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雪兒>這一課的最後兩段的時候,有意識的把"我"對雪兒的呵護,雪兒終於可以展翅飛翔時的樣子等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課後,同學們還不停的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

三、安排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麼樣子的,對它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此還是茫然.

語文教學隨筆14

頂崗實習馬上就要結束了,我也總結了一下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1、自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瞭解該課教學重點是什麼,把課講的容易些,方便學生理解吸收,最後能達到舉一反三;

2、要深入學生羣體,瞭解現在初一學生的特點,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3、平時上課戒急躁,慢慢地引導,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主觀上是積極的,肯定的,不能對他的回答置之不理。

4、我需要在教學中加入學法的指導,教是為了。語文,這門學科的基礎性決定了它是人們日常交際的`一個工具,需要提高得失閲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課文的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學會閲讀,學會表達,學會作文。

5、我自己需要做大量的初中試卷,特別是中考試卷,清楚中考考點,命題模式,閲卷規則。從而明確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充分利用學生有限的時間精力,讓他們少做無用功;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想同事請教,大家多交流教學的心得體會以及有效的方法,以此來改進我的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隨筆15

今天,我和八(二)班同學一起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在當時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社會理想,瞭解他借“世外桃源”這一虛構的故事表達他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對擺脱壓迫剝削的要求。課堂正一如既往地進行着,一位女生突然舉手發問:“老師,到底有沒有‘桃花源’哪?”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等我回答,學生們已爭論開來:“我認為‘桃花源’不存在,漁人作了標記,按標記去找卻找不到了,説明它不存在。”一個男生先發表意見。不待其坐下,又一個學生噌地站起來, “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皆歎惋’,他們不想被外人打擾,可能破壞了漁人的標記。”“那記號能毀,小溪能毀嗎?順着溪流走到盡頭就應該能找到,找不到就説明不存在。”新來的羅甫紅説。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兒嗎?縣裏就那麼大地方,縣裏人成天砍柴、打獵、捕魚,哪裏有什麼,他們能不知道嗎?” “書上説‘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這裏不易察覺,不易被發現。”正在爭論,一個細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據:“文中有一句話——‘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説明他記住了路,最終卻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還有,東晉時期戰亂紛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麼可能?象做夢一樣。”一貫善於思考的劉賓説,“老師,這是否就是陶淵明的一個夢呢?”

“夢?”我一時間感慨萬千,陶淵明生活在戰亂紛起的環境裏,他渴望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各盡所能參加勞動,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會環境,而在當時這樣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這可不就是他的一個夢呀!

這篇課文選入課本多少年了,我教讀此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早已爛熟於心:朗讀——理解大意——介紹寫作背景,一年又一年,從沒有聽到如此激烈的辯論、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課堂讓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準備好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比起“夢”這一精闢概括如此地蒼白無力。由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幾年教材一換再換,可那幾篇名篇卻始終佔據重要位置,每講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幾乎連書也不用拿了,還美其名曰“有經驗了”,可從今天來看,這種經驗難道不是一種負擔,一種羈絆?因為它教會我“墨守陳規”“不敢超越”。我再也不敢賣弄“經驗”了。

教學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此過程中,不斷探索、研討、反思,對教學中的得與失及時總結分析,方可揚長避短,有的放矢,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十幾年中,我在教學八年級語文時,注重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並讓學生整理成筆記,在複習時,根據已總結的各課知識點,學生有序地進行復習,記憶。有了上學期的'基礎,本學期我指導學生學會自己去歸納總結每課知識點的方法,會有好的效果嗎?我嘗試着。我記得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也多次強調要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要讓學生多讀,以讀代講,讓學生通過閲讀語言文字,自己去領悟、體會,也有人説,語文是提高學生悟性的。

想想也是,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往往“讀”之太少,“悟”之太淺,在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中,也要求學生先預習後做導學稿,但往往捨不得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去預習,怕因此耽誤了教學,然而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是不是???但我深信,語文教學必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預習時間,必須交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必須讓學生養成善於歸納整理的習慣。在平時的觀察中,我發現雖然讓學生去預習了,但一堂課不深入,草草結束,所以必須交給他們方法,比如,預習時應從那幾方面入手,要解決哪些問題,達到那種要求等等,讓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也可限時限量預習,如,幾分鐘預習完那一部分內容,有意識強制學生去讀去看,提高效率。其次,培養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及時歸納總結,整理成冊。

在本學期中,我教給學生不同類型課的知識點歸納框架,讓學生去套。

總之,我在嘗試、摸索,不管成功與否,至少我努力過,奮鬥過。

標籤:語文 隨筆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