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麗館

位置:首頁 > 健康疾病 > 健康常識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不再向任何人表露自己的心裏想法,因為不是人人都懂得自己,學會坦然面對現實,過好自己才是重要的事。一起來看看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1

第一,心被傷透,選擇沉默寡言

有人説,所有的隱藏,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罷了。

深以為然。

一個人“榮辱不驚”的背後,興許滿滿的,都是傷痕。

女人剛結婚那些年,男人長期在外打拼,家裏都靠她一個人操持。

後來,男人在外的生意有了起色,生活總算苦盡甘來,可男人卻連家都不願意回了。

最讓女人心寒的,是自己生病需要動手術,手術前男人只是匆匆趕到醫院簽了個字,然後人就沒影了。

手術後在醫院半個多月,都是女兒陪在身邊,男人一次也沒出現過,甚至連電話都沒打過一個。

之後,她就變得沉默,對男人的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張小嫻説:“沉默是無法掩飾的失落 。”

世間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一刀扎的會比別人更深一點,因為他們更瞭解你。

暖一顆心要很多年,而涼一顆心只需一瞬間。

再濃的情,再熱的心,一旦淡了冷了,也就什麼都不想説了。

第二,不再信任,心裏話不敢對任何人説

人為什麼越長大越沉默,越來越不愛與人交談?

有人這樣回答:

“因為越長大越明白,有的人無話可説,有的人不知和誰説。”

的確,太多的經歷在告訴我們,眾多表象的背後,隱藏的是誰都無法承受的危險。

當自己向別人訴苦的時候,別人只是講一些大道理安慰你,也許在背後,會把你的'痛苦當成談資嘲笑你。

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需要數年,失去信任只需瞬間。

每一個沉默背後,其實都是一顆慢慢變冷的心。

有人説,人心難測,世事難料,這世間沒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

的確,當你經歷得多了,就會明白,有的時候傾訴了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寬慰和同情,甚至對方還可能幸災樂禍。

所以,學會一個人默默承受,才是理智的做法。

第三,生活壓力太大,習慣了默默承受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

當一個人活得很累的時候,就會沉默。

因為不管説什麼,都沒有人懂,倒不如不説。

曾經,下班的時候,興沖沖地往家裏趕;

後來,下班了依舊在辦公室坐一小會,整理一下凌亂的心情;到了家門口,再在車裏長舒一口氣。

是啊,身邊的親人會牽掛你,但不會懂你;

同事不過是臨時搭檔,心眼裏,誰都瞧不起誰;

愛人曾經恩恩愛愛,後來更多的是埋怨指責。

周國平也曾説過:

“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

人之所以沉默,是被生活抹去了稜角,是對世界的一種妥協。

第四,看透了人生,明白了多説無益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有一天,你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這意味着你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你變得越來越成熟了。”

是啊,一個人變得沉默、無話可説,更多的是因為看透了人情世故、世態炎涼。

這世間,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的要熬幾個秋。

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四處訴説以求寬慰。

魯迅先生曾説:“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説話的時候,就感覺到空虛。”

一個人看慣了了人生的大風大浪,潮起潮落,就不願過多説話,也不喜歡話多的人。

生命苦短,你越來越沉默,不過是明白了,很多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於是,你喜歡上了安靜,只想在命運的軌跡裏,順其自然,對得起自己。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2

1、看透了人情冷暖,明白多説無益

沉默這個詞,聽上去有些憋屈,似乎只有經歷了打擊,才會讓一個人變得沉默寡言。

的確,有些人的沉默,是出於無奈和妥協,但對有些人來説,沉默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忙碌的生活,除了家人、愛人和朋友,很少有人真正關心自己,真心希望自己過得好。

你説你很苦,會有人告訴你,Ta 比你更苦,你這算不了什麼;

你宣泄委屈,會有人不屑地説:“多大點事,至於嗎?”;

你分享成就,會有人覺得你在炫耀,極力打壓你......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如保持沉默,安靜過好自己的生活。

被稱為“人間清醒”的楊冪就深諳這一點。

2、不擅長社交,乾脆放過自己

對一個“社恐”來説,不適應的社交場合簡直就是噩夢,就算不説話不動彈,也覺得渾身不自在。

尤其是不得不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更會產生牴觸甚至排斥情緒,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社交焦慮”。

這樣的人,往往也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渴望在人際交往中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只有好的社交表現,才會讓他們有價值感和成就感。

可是越在意的事情,通常越容易出錯,就像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越害怕的事,越有可能發生。

當一個人害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不好,就會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任何一點小小的差錯,都讓他們覺得尷尬和難堪。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 第2張

他們放大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表現,還有別人的反應。

別人一個異樣的'眼神,他們就覺得是在向自己表達不滿;一句不鹹不淡的話語,也能在他們心裏上演一場大戲。

誰都想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可是社交能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壓力。

當這種壓力大到讓人疲於應對,有些人就會選擇“擺爛”,放棄不必要的社交。

對於不擅長的事,不必勉強自己,面對無法承受的壓力,退縮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當然,退縮不代表原地踏步,也不代表他們會封閉自己。

在不適應的場合,他們會選擇沉默,不主動和別人交際,但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裏,他們也許是個“話癆”,在熟悉的人面前侃侃而談。

他們的理想生活,就是活得輕鬆一些,和相處舒服的在一起,不必為了刻意迎合別人,而累了自己。

3、內心有過創傷,不願敞開心扉

前段時間,泉道君給讀者推薦了一部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或聽過。

泉道君想説,當一個開朗的人變得沉默,很可能是經歷了一些事情,讓他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也許是至親的離開,也許是戀人的背叛,也許是事業上的失敗,巨大的打擊讓人無法承受,才會用沉默保護自己,隔絕和外界的聯繫。

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裏,充滿無助和煎熬,只有足夠真誠和有耐心的人,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打開他們封閉的心。

4、與周圍人不同頻,不願勉強合羣

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説,有些話無人可説。

友情也好,愛情也罷,我們這一生都在尋找和自己同頻共振的人。

越是個性單一,越容易遇見相似的人;而精神世界越豐富、個性越強,往往越難找到同類。

就像一雙好看的鞋,往往不是百搭的,只有那麼幾套恰到剛好的衣服,才能凸顯它的價值。

其實很簡單,因為説了沒有意義,因為害怕説,因為不想説,也因為找不到能説的人。

與其勉強自己,説太多假話和空話,不如什麼都不説,安靜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沉默中學會思考,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樣能夠擁有充實的人生。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3

認知資源有限

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們變得更加關注自己,從而減少了與外界的深入交流。在這個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都會收到更多的信息。但是,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你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從外界接收新鮮信息上的時候,和別人聊天和交談的時間自然會減少。

個體主義

而且社會文化觀念也加重了這種影響。在以前的集體主義社會,人們更關注羣體的利益,人們會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交往。現在有逐漸過渡到個人主義的趨勢。人會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心理需求,更注重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去討好別人。所以人關注自己,關心別人的動力就減少了,話也越來越少。

成長背景

其次,越來越多的人不愛説話的現象也和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因為現在電子產品的普及,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上網,而不是和朋友一起參加户外活動。在上一代,他們可能會和三五個人去捉迷藏,經常和朋友一起玩。我們這一代人,花在玩遊戲和看電視上的時間多了,和別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自然就少了。

一個人經歷了太多就不愛説話 第3張

所以我們可能不太擅長與人溝通和相處,這和我們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另外,因為這一代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的青睞,難免會有更多的自我中心。在與人相處中,很難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關心別人,這也造成了可能的人際關係問題。當你發現在某次交流中與對方溝通不是很愉快,你很難接受對方與你的'不合,那麼你寧願不説話。

性格傾向

此外,不太喜歡説話的人往往性格內向,在公共場合聊天時會感到害羞和不舒服。具體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性格的人會比較在意別人的想法,怕自己説錯話,或者怕對方對話題感興趣,造成尷尬的氣氛,所以乾脆不説話。

但是一般來説,不説話的原因有很多,這種現象沒有好壞之分。人畢竟是羣居動物,在相處過程中溝通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很難表達自己的意願,也很難更好的理解別人的意願。所以,如果有必要,你應該學會表達自己,試着和別人交流,這樣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新的想法,感受到人際交往帶來的快樂和支持。

標籤:經歷